两会声音| “最要紧的就是吃水”
九三学社中央:重大工程建设须坚守科学之道
九三学社中央以青草沙水库建设过程为例,建议:重大工程建设须坚守科学之道。
位于上海的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其论证过程极其艰难,但这项“施工难度堪比三峡”的重大工程最终得以全面建成,正是得益于对科学之道的坚守。
如何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用长江水还是黄浦江水?曾是上海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两年的激烈辩论和对两种方案的深入剖析,上海决定重点研究长江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的可行性。相关人员在决策部门的组织下,对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展开了长达15年的艰难研究和严密论证,以及5年的精细设计和精湛施工。“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研究论证时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向社会融智”共识,这些无不体现了决策部门对自然规律的至上敬畏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九三学社中央因此建议,要把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与推动改革、形成体制机制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体制障碍就改什么。只有坚守科学之道,才能经得起推敲和历史的考验。
政协委员范小建:饮水安全对于实现扶贫“两不愁三保障”非常关键
中国水利报记者(右一)采访全国政协委员范小建
曾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的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范小建长期聚焦扶贫,“水利,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到贫困地区去调研,基层干部群众反应最多的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路,一个是水。”
“从‘两不愁、三保障’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最要紧的就是吃水,也就是饮水安全。虽然‘十二五’已经结束,3亿人饮水安全的规划已经完成,但是并不等于所有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有些地方的饮水安全设施,一旦发生诸如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就损坏了,所以要巩固成果并不容易。另外在牧区,还有一部分流动的牧民,这部分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如何解决,也是水利部门要研究考虑的。”
解决贫困地区的水问题,除了要做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范小建还充分肯定了农田水利的作用。他说:“对于我国,水的问题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源性缺水,另一种是工程性缺水。对于资源性缺水,也就是在天然降雨比较少的地方,首先需要有系统控制工程,然后渠系要配套,水到了田间之后,要有毛渠、支渠。在我国南方山区,天然降雨并不少,但却往往存不住水,水在集中降雨的季节却白白流走了。这些地方往往地形比较破碎,如喀斯特地区,他们缺少的是中小型、特别是小型水库。要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关键要舍得投入,同时基层的水管组织也必须尽其所能。”
人大代表刘琴:水渠要建更要管
“过去的土渠损毁严重,污水经常外溢出来渗透到地里,影响庄稼收成,雨水也存不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养牛大户刘琴说,“去年10月,我们村开始大规模修建灌水设施,现在有的已进行覆盖工程,建成后就不怕农田被水淹,或者有大旱了。”不过,刘琴在欣喜的同时,也担心一个问题,“建成后如何管呢”?
刘琴建议提高水管员的专业程度势在必行,要加大对水管员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化培训力度。此外,还应健全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村民自觉维护。
政协委员赵晓勇: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 提高雨洪利用率是关键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工商联原主席赵晓勇的提案依然与水有关——《重视雨水洪水资源化利用 提高大地水保持能力》。他呼吁强化雨水洪水资源意识,从而缓解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
2016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患与干旱,令他至今记忆犹新。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丰水地区,长年背负着防洪与抗旱双重压力,存在利用洪水抗旱和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的工作难题。因此,赵晓勇提出要分流南方洪水,补充北方湿地,实现南北两利。在《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规划》和局部地方湖泊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立法规范湖泊保护、开发、利用行为,注重提升调蓄洪水、集聚雨水、涵养水源三大效能。
他还提议,建设海绵城市要着重实践留水、净水、节水、活水四大行动。利用湖泊润湿城市空气,保留城市空间,提升雨水洪水资源留存、汇聚和利用能力。实行单位GDP水耗、人均水消费约束机制和集约利用雨水资源奖励机制。利用城市建设能力,促进城市水源流动、连通、交换,以城市活水提升城市生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