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世界杯见闻:回味桑巴风情 感知足球王国
科帕卡巴纳海滩上的球迷广场。
本报特派记者世界杯见闻
回味桑巴风情 感知足球王国
□河北日报、河北网记者 梁韶辉 马征
阅读提示
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大幕已落下,但关于世界杯的种种话题还在亲身经历了桑巴风情的人和他们周围的人群中不时激起热议。正如巴西总统罗塞夫在世界杯结束时所说:“每一个到巴西来的人都将带回这个建筑于热爱、欢迎的人群之上的国家的万种风情。”作为本报特派巴西报道世界杯的记者,我们同样希望与读者一起分享我们眼中的足球王国。
足球 巴西人的生活方式
作为体育记者,对于巴西,我们并不陌生。对于巴西足球,我们更是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但到巴西之后才意识到,我们所了解的一切只是表面现象。
里约热内卢孔子学院的中文院长乔建珍告诉我们:“足球是巴西人灵魂深处的运动。它已经超越了运动本身,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第一次感受到巴西人对于足球的热爱,是世界杯开幕那天。
当我们穿过平时喧闹的街道走向里约的球迷广场时,我们惊异地发现,这里大大小小的商店已停业,只有各种餐馆、酒吧敞开大门。这些场所大都挂着几台液晶电视,播放着关于世界杯的种种新闻和各类明星对于世界杯的看法、预测。店员们则一律身穿巴西队的黄绿队服,号码大都是10号。
而当我们站在科帕卡巴纳海滩上,只见一群群身着巴西队服的人们从城市中的各种道路中涌出,迅速汇集成一股巨大的黄色人流,涌向球迷广场。后来据当地媒体报道,大约30万人聚集于此,欢庆世界杯开幕,为巴西队加油。而科帕卡巴纳海滩也成为各家媒体报道世界杯的主要地点之一。
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不仅是里约,几乎整个在巴西有比赛的日子都是万人空巷,商家关门歇业。除了地铁,几乎连公交车都会停运。
在圣保罗,一位店主曾提醒我们:“明天购物一定要在下午两点以前,因为明天有巴西队的比赛,大家都要去看球。”而在决赛日的中午,我们因为急需购买物品来到里约市中心时,居然有一种“末日”的感觉:每次来都热闹非凡的街市,此时居然见不到一个人和一辆车。
马拉卡纳球场,这座64年前世界杯第一次来到巴西时的决赛场地和本届世界杯的决赛地,一直是世界足坛的圣地。很可惜这座昔日可以容纳20万人的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场,本届世界杯因为安全问题被缩减了一半。除决赛外,这座体育场承办的其他6场比赛基本人数都在7.5万人以内。不过,“到马拉卡纳去”仍是这座城市和到这里来的球迷们的必修之事。
据说,64年前决赛当日,到过马拉卡纳球场的球迷超过160万。我们不知道本届世界杯是否也有一个到马拉卡纳的球迷人数统计,但我们亲眼见证:无论你有没有球票,你都可以一路高歌前往马拉卡纳。而在这股人流中,最感动我们的是一个身穿破洞球衣的球迷。他在地铁车厢里的疯狂和站台上、体育场外的激情不时引起周围人的应和。但没想到的是,他和许多人一样并没有那天的球票。离开马拉卡纳的地铁上,我们再次碰到他,他已然平静谦和,满脸的满足。
还有那个带领我们进入贫民窟采访的巴西小伙儿拉菲尔。当我们试图跨越语言障碍来直接采访他的时候,他居然拿出一个足球,当着我们的面“秀”起了他的球技。随后,他和他的足球成为我们采访贫民窟最大的背景照片。
我们被那些在山间窄小平台上踢球的孩子所感动,更为贫民窟密集的房子中居然保留有好几个足球场感到惊讶。而当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里的孩子热爱足球是因为他们希望借足球改变命运时,平时靠开“摩的”为生,有时也在海滩上教小孩子踢球的拉菲尔告诉我们,能去踢职业足球当然高兴,但更重要的是足球让他快乐。虽然他们一家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但他们一家并不缺少快乐。
在巴西,人们习惯这样说:“当一个孩子出生后,在没有吸奶嘴之前,就会从父亲那儿获得一个足球。”巴西的社会人类学教授罗伯托认为:“在足球运动中,巴西人获得了第二个永久的公民身份。这项运动把个体按平等的‘游戏’规则进行划分,你永远无法确定谁是胜利者。”
也许正是对足球认识观念的转变,在巴西队1∶7大败之际,巴西球迷并没有出现像64年前那样的骚乱,他们平和地接受现实,并重新投入生活。
一位媒体同行在返程的班机上讲起他那天的经历,依旧无法平静:“那天晚上,我很小心地在球迷广场附近了解情况,但我并没有看到巴西球迷的悲伤,在大批的军警维持秩序下,球迷们也都顺利地离开,还有一些人在唱歌。最让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早上,我以为这个城市一定会萎靡不振,但一早我就看到很多人已开始工作,仿佛昨天已经过去,巴西依旧是快乐的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