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丰碑·新唐山告诉世界】从“抗震号”到中国最快动车
中车唐山公司列车调试车间。河北日报记者 贾 恒 赵 威摄
1976年修复完成的“抗震号”机车。河北日报资料片
编者按 4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举世震惊的7.8级强烈地震突袭唐山,震中烈度高达11度,百年城市毁于一旦。西方媒体曾预言唐山从地球上被“抹掉”了!
40年来,唐山人民弘扬伟大的抗震精神,奋发图强,不懈进取,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创造了浴火重生的奇迹,一座新唐山从废墟上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视察唐山时要求唐山努力建成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努力建成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建成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新唐山正向着“三个努力建成”的宏伟目标,苦干实干,风雨兼程。
河北日报今起开设《城市丰碑——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专栏,回顾那刻骨铭心的奋斗历程,展现新唐山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刘清波、李斌 通讯员吴可超)从唐车修复时速60公里的“抗震号”机车,到制造时速487.3公里的“中国第一速”动车组,邹祥禄都是幸运的亲历者。
最近,邹祥禄刚刚从中车唐山公司总装配一厂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休,他是唐山大地震的一名幸存者。他所在的唐车始建于1881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就诞生于此。
1976年夏天那道蓝光闪过之后,唐车车间顷刻间被夷为废墟,近万名唐车职工和家属瞬间天人相隔。
幸存的唐车人从废墟中爬起来,不约而同地往工厂的方向赶去。“当时一眼就看到了抗震指挥部的牌子,瞬间就有了主心骨!”邹祥禄回忆。当时的他刚刚进厂两年。
原来,地震发生当天上午,幸存的几位厂领导来不及掩埋亲人的遗体,就早早赶到工厂,紧急成立党委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并把一块用粉笔写着“工厂党委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木板,挂在了唐车南门里的一辆客车上。
在倒塌的厂房废墟里,工友们发现了被埋压的东风5型内燃机车,大家像救自己的亲人那样用双手扒、用肩扛来清理废弃物。扒配件、找材料、露天装车……震后仅两个月,时速60公里的机车就被完好修复,唐车人在车头上镶嵌了“抗震”两个大字。“抗震号”机车,寓意着唐车的新生。
当年10月,首批修复的3辆检修客车出厂,到年底机客车系统全面复产。对此,《人民日报》曾报道称:大灾之下复产之快,堪称世界抗灾史上的奇迹。
当年的抗震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推动唐车驶入快车道。2005年11月,唐车获得60列CRH3动车组订单。580多名唐车人像小学生一样,远赴德国学习,成为光荣的“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唐车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具备了系统集成、车体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这种时速高达350公里、节能高效的火车比欧洲、日本的高铁还要快!”这是2008年美国CNN的报道。2008年4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国产350公里/小时“和谐号”CRH3动车组在唐车下线,当年便用于服务北京奥运会。
这一速度很快就被唐车自己刷新。邹祥禄和同事们制造的CRH380BL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试验运行中创造了时速487.3公里的“中国第一速”。
如今,高速动车组已成为唐山、河北乃至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重量级“名片”。截至2016年5月,唐车制造的高速动车组运载旅客超过8亿人次,累计安全运行4亿多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万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