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专论】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

22.12.2016  00:34

□唐丙元 王春蕊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当下,我省扶贫开发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很重,必须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聚焦精准 抓住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必须紧扣关键环节,着力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上下功夫,使扶贫开发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精准识别,锁定真贫。要按照科学规范的程序和严格透明的方法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范围、居住条件、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以保证帮扶对象准、致贫原因清、帮扶对策实。我省应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过程中,通过细化贫困户标准、调查核实、民主评议、公开公示、信息录入等工作流程,在识别贫困人口的同时,摸清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为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精准帮扶,分类施策。精准扶贫必须找准“穷根”,对症下药,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一要增强基层自主决策权,将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使用决策权更多地交给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让基层全面参与扶贫项目的选择、实施和管理全过程,调动基层参与扶贫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坚持分类指导,根据我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和贫困原因,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及生态建设、乡村旅游,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要加大区域开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共性问题,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精准考核,强化督查。用好考核这一“指挥棒”,制订出台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办法,大幅度提高减贫成效考核权重,引导贫困县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强化扶贫考核结果运用,促进贫困县把更多的精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贫困群众所忧、所急、所盼上,防止“搞花架子”“造盆景”,确保扶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落实,让老百姓切实得实惠。强化脱贫攻坚督导、检查、审计、稽查等工作,促进贫困县厉行勤俭节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跟踪监测,健全完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防止“脱贫不摘帽”“被脱贫”等问题,做到扶真贫。同时,加强对行业扶贫、定点扶贫、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实绩考核,注重对党政干部扶贫实绩、贫困群众满意度进行评价,树立正确的脱贫攻坚工作导向。

精准发力 补齐短板

目前,我省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夺取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程,特别是要抓好产业发展和就业脱贫、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等关键环节,破解扶贫开发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难题。

抓好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脱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有支柱产业的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就不牢。立足产业发展实现脱贫,必须把扶持生产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结合起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引导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应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重点抓好设施蔬菜、林果、畜牧、食用菌、中药材等带动性强的脱贫产业。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休闲游、民俗游等,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和景点,促进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使旅游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积极探索家庭手工业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增强贫困地区市场经济活力。加快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推动由项目资金到户变为权益资本到户,持续增加农民收益。同时,加强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抓好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省还有相当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及库区。对这部分贫困人口,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采取就近搬迁、跨区安置、域内协调、依托产业园区安置等模式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结合县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产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确选定主导产业,同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引导贫困人口向园区集聚,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建设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做好搬迁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保险保障衔接工作,符合条件的实行应保尽保。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

抓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兜住社会民生底线。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要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面纳入保障范围。二要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体系,适当提高报销比例、最高保障限额;为贫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类本专科学生,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强化教育脱贫,健全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体系,完善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招生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保障贫困家庭孩子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精细管理 谋划长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完善脱贫攻坚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取得实效。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障。提高扶贫成效,巩固扶贫成果,必须完善“省负总责、市抓协调、县抓落实”的分工机制,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改进县级干部选任机制,选好贫困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保持贫困县县级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完善扶贫开发机构设置,充实扶贫开发力量,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干部精准决策、精细管理能力。整合扶贫、发改、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资源,加强纵向横向沟通协调,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配好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与驻村工作队,确保扶贫政策、资金、项目落地见效。

完善配套政策,夯实脱贫攻坚政策支撑。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资金,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确保政府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解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调整完善贫困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当增加贫困县用地规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维护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扩大生态补偿范围,调动贫困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要在逐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围绕带动贫困地区农户致富,发展生产,拓展贫困群众就业渠道,提高增收能力。广泛动员科技工作者、离退休干部、扶贫志愿者和公民个人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