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构建“治未病”国家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程京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治未病”就是消灭疾病于未然,“不生病、少生病”与“治好病”的观念同等重要,使全民健康得到更有效保障,这是对“健康中国”有作为、有担当的回应。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要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也就是说预防上多投入1元,治疗就可少花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
程京认为,人们由“温饱”走向“过饱”,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行为出现大幅改变,然而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还很淡薄。要逆转国民健康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窘迫局面,“治未病”必须提升到与“治已病”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应通过技术和行政手段将疾病的源头控制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未病”大健康体系。
百姓怎样从“治未病”中获益?程京以基因检测为例说,一是可以知道自己属于中医体质理论中的哪种体质,再通过基因芯片了解自己有哪些疾病易感基因,潜在患哪些病的风险;二是可以科学指导自己从小养成不利“已病”发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减少发病风险;三是对生活环境可能诱发的疾病有所防范;四是对于安全、有效用药,而不是错误用药,提供细化到个人的指导。
怎样让“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程京表示,关键是要抓科普,因为科普教育不先行,后面的实际工作很难推广。应该由权威专家向大众宣传,告诉人们正确的信息,否则民间就可能以讹传讹,像张悟本这样的人也去电视台宣讲,就会给民众带来很大的误导。
据了解,我国的恶性肿瘤治疗生存率为30%,与日本的68%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的预防体系不完善,很难发力。程京说,如果能够在现行医疗模式下,引入“治未病”这一缺位体系,将心血管、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筛查、超早期诊断和亚健康调理及时推向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缓解医疗压力、降低社会医疗成本。胥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