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有感

28.06.2021  21:22

桌上触手可得的重要书籍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直占据着醒目位置,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专题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时,翻阅学习的频率更高了。书里引用的大量典故或古诗词,经常让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传统文化的优美隽永中,也更好地理解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博大精深。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身体力行地实践的。

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演讲、批示等重要著作92篇,其中共引用诗词典故78个,有时一篇文章中引用多达5、6处,最多的甚至达到了9处。

2020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长沙考察时指出,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文指出,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南宋吕中《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太祖皇帝》)的权威,使得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人民的领袖。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引用《商君书·壹言》中的“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用以说明制度的重要性,充分印证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

纵横上下,博采众家

全书78处诗词典故。从源远流长的春秋战国,到学派林立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再到鼎盛繁荣的唐宋元明清,直至英雄辈出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革命先辈……各种思想学说百花齐放。对历史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从书中我看到跨越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薪火相传。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文中,崇尚道法自然的庄子呼应着浪漫不羁的李白,《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共同表达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和谐共生的思想,将“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个中心论点阐述的平实自然。在《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一文中,革命战士蔡和森和夏明翰用“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将共产党人用生命铸就忠诚的浩然之气体现得淋漓尽致,无数先烈用铮铮铁骨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为党的事业奉献了短暂的人生。

刚柔相济,恰如其分

在引经据典中,习近平同志并没有拘泥于刻板说教,而是既有铿锵力度又有柔软温情,既有艰深晦涩又有诗情画意,体现出思想与经典的高度契合。对美的感知是人类共通的能力,通过经典优美的古诗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高度文化自信,向国外特别是国外的年轻一代推介中国文明、中国价值。

2019年4月,春风送暖,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拉开大幕。习近平同志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开幕式讲话中,第一句话就引用了杜甫《绝句二首》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瞬间就使众多国内外嘉宾仿佛沐浴在秀美明丽的春光中,和煦的春风吹来阵阵花香,同时也与园艺主题完美契合。纵观全书,无论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还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岩竹,都有缕缕清香、悠悠风骨充溢天地之间;“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也好,“独上高楼”的寂寞也罢,终归会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青年人如何珍惜韶华、不负青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必将激发出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豪情壮志。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掩卷沉思,中华文化沃土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走过艰辛的百年历程,必将继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引领着我们无惧风雨、执着前行。(周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