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颗粒物来源解析有多快?

11.10.2014  10:52

    常态源解析初步揭示PM2.5来源,得出空气中PM2.5本地人为污染排放贡献占八成,交通和工业是重头。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针对能源、产业、交通、建设、农业、社会六大领域,分别提出了180余项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

  据上海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5年开始,PM2.5来源解析工作将由科研工作转型为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日常业务工作,为2017年PM2.5浓度下降20%目标的实现,乃至PM2.5的最终达标,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上海市实施各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长期的跟踪评估。

  1  污染源清单更新什么?

  氨和挥发性有机物

  “作为环境监测机构,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是生命。”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日前在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接受采访时说。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监测中心的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解析PM2.5的来源。

  据介绍,动态更新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是来源解析的必备条件之一。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监测室副主任段玉森介绍,从2003年开始,监测中心就启动了上海市大气污染源的排放清单研究工作,目前正和相关研究机构一起构建并逐步完善上海市完整的大气污染排放清单与本地源谱。

  上海市自2004年开始建立以PM2.5为对象的一次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2006年,对市级重点污染源排放规律和“一厂一档”进行了重点梳理与研究,并耗时3年对重点石化企业开展了VOCs定量核查。

  2008年,依托全国污染源普查,上海对全市1万余家VOCs排放企业进行了申报调查。2010年,借助世博会契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了系统的更新与修正,启动了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并借机建立了上海市排放清单定期更新机制。

  2013年,上海市继续对2012年大气污染源清单进行了更新,特别是通过设立专项科研课题,重点对氨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特征污染因子的源清单进行了更新。

  据悉,本地化的源谱对于来源解析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在污染源普查和污染源清单动态更新的基础上,利用自主研发或引进的采样器材,对各类颗粒物来源进行了测试分析。

  包括电厂锅炉、工业炉窑和工业锅炉等固定工业源,道路和建筑工地等扬尘源,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燃烧源,柴油卡车、汽油车、助动车、内河船舶等流动源,本帮菜、川菜和西餐馆等餐饮源,初步构建了本地颗粒物典型来源源谱。

  2  上海来源解析有什么法宝?

  建立百万分之一天平实验室

  大气污染排放清单与本地源谱的逐步建立,为来源解析工作提供了对照表。针对常态污染,上海市同时采用受体模型法、数值模型法和排放源清单法等技术方法进行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建立的重点实验室为来源解析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日前参观了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重点实验室。首先来到1005实验室,据工作人员介绍,1005实验室主要用来监测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一走进实验室,记者就看到一个浑身“长满”大小罐子的仪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仪器上的大罐子是采集空气的,容量近6升,小罐子是采集污染源管道的,因为浓度较高,采气量就比较小。

  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将里面先抽成真空,带到现场后,根据风向找到合适的采样点位,打开阀门就可以直接采样,很方便。分析完之后,用氮气反复吹扫、清洗,再抽成真空,就可以反复使用。

  据了解,目前这个仪器的样品量非常大,一次性能定量分析近两百种挥发性气体,应用范围很广。例如居民投诉有异味产生的环境信访问题、环境应急事故中发生的气体泄漏、对化工区等大型污染企业气体排放的监控都需要用到。

  随后记者又来到1002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主力”是一台液相色谱双质谱联用仪,由一个液相色谱部分和两个串联在一起的质谱组成。

  实验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台仪器最大的特点是能对有机物进行定性,就是知道这个有机物是什么,目前在环境污染应急事故中能起到关键作用,根据其分析结果,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

  建立的谱库相当于警察抓罪犯的指纹库,在正常状态下先拍一张指纹照片,当指纹照片发生变化时,不仅可以及时预警,还可通过比对,准确地抓住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

  据伏晴艳介绍,为精准解析上海PM2.5来源,监测中心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百万分之一天平实验室,对PM2.5滤膜的称量精度可达到百万分之一克,保障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而国内大部分监测站系统只具备十万分之一的天平称量精度。

  不仅如此,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已启动在线来源解析技术储备和科技攻关。目前,在实验室做污染物来源解析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伏晴艳说,在线来源解析技术成熟后,有望在几小时内找出污染物的来源。

  据段玉森介绍,在线来源解析技术方法快捷,无需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复杂的前处理,能满足应急需求,初步辨明污染来源。

  3  区域合作有何进展?

  明年建成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

  目前,上海已建成覆盖全市的400多套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并形成对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初步结果。

  2012年~2013年细颗粒物的来源解析结果显示,上海市PM2.5化学特征和来源中,工业及交通尾气排放生成超过50%。

  伏晴艳说:“为了定性或定量识别大气颗粒物来源,上海逐步构建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与源谱,探索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在常态源解析和重污染快速源识别两个方面均取得进展。”

  伏晴艳表示,年底前上海将公布最新的PM2.5来源解析结果。与此同时,监测中心已启动PM2.5在线来源解析技术研究,这一技术最快可在1小时内半定量分析出PM2.5的来源。

  大气污染的特性,决定了空气污染防治需要跨地域联防联控。正是依托上海在空气监测方面的优势,2013年,环境保护部明确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设立在上海。这一中心包括可视化会商、监测数据共享、综合观测应用、排放清单管理、预报预警等系统。

  伏晴艳表示,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于2013年初启动运营,已发挥了积极作用。南京青奥会期间,这一中心提供了区域污染分布态势图。2014年春节、两会期间,中心为保障空气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悉,2014年1月27日以来,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组织和协助下,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已开展近50次区域可视化预报会商,成功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区在空气污染防治上的合作。

  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到2015年年底有望全面建成。据悉,全面建成后,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中心可实时分析或预测未来48小时、东部沿海城市大气复合污染的变化趋势和初步成因,可为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