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需补上三块短板
“十二五”期间,上海在创新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十三五”期间将在哪些方面加快发展?昨天,记者从市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吹风会上获悉,上海将在原始性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人才体系建设等3方面弥补短板。
从制造业指标看,“十二五”规划中反映创新能力、结构优化和资源环境的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其中6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介绍,在国家战略项目上,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突破,同时培育布局了一批重点项目。例如,华力微电子12英寸生产线全面建成,中芯国际28纳米工艺投入量产,ARJ-21新支线客机获得适航证,首架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海洋石油721”大型深水物探船交付等。此外,和辉光电4.5代线,联影医疗128层CT、112环PET-CT等项目打破国际垄断,上汽自主品牌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上市。
从科研投入指标看,201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3.11%增至3.66%;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262.29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5.33%,投入规模持续增长。市科委副主任陈杰介绍,科学原创研究领域,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遗传与发育调控、靶向治疗药物、再生医学、量子信息处理、拟态计算机等一批原创性研究突破。2014年,上海科研人员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4篇,占全国总数的26.0%。
市教委副主任丁晓东表示,高校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上海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量占全市获奖总数的50%左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全市授权总数的30%左右。4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初步建成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和34个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陈杰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在科技创新的三个方面需加快发展。一是提升原始性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上海在一些科技领域已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在一些新兴领域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如何通过原始创新实现引领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这方面,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至关重要,要在该区域积极布局和发展大科学装置、功能性平台和一流大学。二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科技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已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政策在那儿,关键看怎么落实。三是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让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更好地发展。目前,上海科研单位普遍缺少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人才,而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这类复合型人才有50多名。上海还缺少创业服务人才,使一些众创空间徒具物理形态。因此,需加快人才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