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省压减钢铁产能“双过千”
从省发改委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压减炼钢产能1053万吨、炼铁产能1226万吨,实现“双过千”,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年度任务的67.4%、75.5%,压减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好于预期;退出煤矿17处、产能404万吨,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年度任务的155%、54%;火电、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去产能工作稳步推进。到今年底,我省将全面完成6643任务,钢铁企业减至100家以内,产能控制在2.5亿吨以内。
市场、法治、行政等多维度、常态化去产能机制逐渐形成
6月17日,经过9家企业300余次轮番竞价,我省932万吨煤炭产能置换指标,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平均每万吨181.01万元的价格成功完成交易。这是我国首笔以公开挂牌、网络竞价方式开展的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
我省利用市场化交易方式,目前已顺利实现2016年、2017年1138万吨煤炭产能的退出。由于价格超过预期,煤矿关闭退出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今年,我省原定退出13处煤矿,通过指标交易增加到27处。近日,另有4处煤矿也表示愿意关闭退出。
作为全国唯一钢铁煤炭去产能“双先行”省份和全国去产能行业最多的省份,我省着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制定了环保、能耗、水耗、技术、质量、安全6类严于国家的地方标准,出台了约束性资源使用权交易办法,市场、法治、行政等多维度、常态化去产能机制逐渐形成。
我省环首都圈、环省会圈已基本完成水泥企业退出任务。其中廊坊市水泥企业由24家减少到4家,年产能由1700万吨减少到515万吨;环省会水泥企业由49家减少到8家,年产能由3400万吨减少到990万吨;太行山—燕山一带矿山资源富集地区的水泥生产企业落后产能已有效退出,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截至6月29日,今年以来我省水泥行业已化解产能120万吨,平板玻璃行业已封存产能260万重量箱,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9%和52%。
鼓励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产能,推动企业“走出去”,促进钢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武安市建起全国首个县级钢铁产能指标交易平台,迁安市建立了“指标约束+末位淘汰”的标准体系,廊坊市创立了“对企业全部资产一次性买断,整体规划、转型升级”的退出模式……我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大胆闯、大胆试,为全省去产能有效推进趟路子、做示范。
在用足用好中央奖补资金的基础上,我省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并对提前完成去产能任务的再给予梯级额外奖补。同时,鼓励引导钢铁产能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或退城进园,推动环首都和生态敏感地区钢铁产能有序退出。目前,廊坊已关停退出1家钢铁企业,争取年底前再退出1家,2020年实现钢铁企业全部退出;保定市钢铁产能今年底前将实现整体退出;张家口市已谋划启动宣钢整体退出工作,计划2019年底前全部退出。
按照“推进去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的要求,我省明确了2016年出清3家、今明两年各出清4家、2018年底全部出清的“344”退出计划。2016年3家僵尸企业已基本出清,今年4家企业产能已全部出清。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把去产能与推动企业“走出去”相结合,我省在境外已建成、在建和筹建的钢铁产能达1000万吨以上。作为我省与中东欧国家产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去年12月底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今年前4个月实现销售收入2.25亿美元,同比增长280%。
在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我省加快推进钢铁企业素质提升,促进钢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推动钢铁大省向钢铁强省转变。到2016年底,我省钢铁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5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69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