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麦仓”的喜与忧

13.08.2015  16:49

运城市是山西省最大的小麦主产区,素有“吃白面,找运城”和“三晋麦仓”之称,但近年来当地小麦商品量不断减少,每年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当地粮食部门为了满足本地和省内调粮需要,每年都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批购入小麦。一个产销平衡省区的“粮仓”为何成为辐射数省的“外购大户”?

相关记者在运城市的两大小麦产区临猗县和永济市采访,走在乡间道路上,视线所及之处,到处是大片的苹果树、枣树、桃树和其它经济作物,只能偶尔看到有玉米点缀在果树之间。

“在这些过去的粮食大县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成片的粮田了!”运城市农委工作人员说。

在临猗县孙吉镇北程村,村民张成富告诉记者:“过去我们村周围这一带全是成片的麦子,每家每户一年能收三、四千公斤麦子,现在每家只能收二三百公斤。我自己家有10亩地,以前全种的是小麦,现在已经有8亩地改种了苹果和冬枣。”

张成富算了一笔账:今年他种了2亩小麦,因为天旱浇了四次水,一次80元,加上四袋子肥料和机械整地、播种、收获的费用,2亩小麦共投资810元;小麦亩产平均240公斤,每公斤售价为2.1元,2亩小麦收入1008多元,收支相抵2亩小麦只剩198元的收益。

同时,张成富还种了6亩苹果,一亩苹果平均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现在孩子上学、家里花销全靠着这几亩果树,之所以还留了两亩小麦,是因为那块地水利条件不行,没法种果树。”张成富说。

临猗县农业局局长徐应全说,临猗县是山西传统意义上最大的产粮大县,但近年来经过大规模调产,粮食面积从过去的100多万亩减至目前的20多万亩,现在全县70%的耕地种了苹果,果园面积接近90万亩。

永济市栲栳镇正阳村72岁的村民郭虎军说:“由于种地不挣钱,现在我们村的壮年劳力七八成都到外面打工了,村里一些地承包出去,种了果树和药材,还有一些没有包出去的地就撂荒了。我和老伴年纪大了,种不了地,都包出去了,每年换几袋子面吃。”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种粮比较效益过低、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已经成为地区粮食安全的主要隐患。以运城市为例,目前全市有522万人口,如果按城乡人均年消费原粮200公斤计算,共需小麦10.44亿公斤,而今年运城市小麦上市量在4亿公斤左右,存在较大缺口,需要从外省调运。

位于运城市新绛县的亿家康面业有限公司是山西省最大的面食加工企业之一,该公司采购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每年生产所需的小麦,一半以上要从外省调运,主要是从河南、河北的粮食经纪人手里购买。

山西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农民但凡有条件没有人愿意种粮。究其原因,一是经济作物种植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收益格局。二是粮经作物比较效益悬殊,种粮面临不赚钱甚至蚀本徒劳的问题。解决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关键是要有稳定可靠的本地粮源作保证,而保证粮源就必须努力破解“种粮不赚钱”的难题。(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