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永清匠人用20万节秸秆扎刻“万方安和”模型

23.08.2022  09:11


图为徐健挑选制作“万方安和”模型的原材料。 刘欣羽 摄

  中新网廊坊8月22日电 (宋敏涛 王满凤)直径误差不超过0.3毫米的秆需要20万节,同一尺寸秸秆开槽相差不超过0.2毫米,卯结构要反复比对做到严丝合缝……22日,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南大王庄村,秸秆扎刻艺人徐健正在制作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万方安和”的模型。

  “‘万方安和’建筑平面呈‘卍’字形,它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就是万方安宁。制作这件作品是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大家都平平安安。”徐健说,目前该模型他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全部完成还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秸秆扎刻是以高粱秸秆为原材料,纯靠手工扎刻成大型仿古建筑模型的手艺。2008年,永清秸秆扎刻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徐健的父亲徐艳丰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开始学是出于责任,慢慢地就变成了喜欢。由于秸秆扎刻学习周期长、难度大,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徐健说,19岁时起,他开始潜心学习、苦练技艺。

  徐健说,秸秆扎刻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尤其是古建类的扎刻作品,大量的榫卯结构都需要纯手工开槽咬合制作,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除去吃饭睡觉,其余时间他都在做扎刻。

  “你看现在的梁柱都是笔直的,那是因为用酒精灯一一烤过,只有这样扎刻出的作品才会整齐,装上的每扇门和窗才能够打得开、关得上。”徐健说,秸秆扎刻从选材到制作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由于每节秸秆要用刀挖槽,手指受伤是常有的事,现在他右手大拇指上还有一道4厘米长的疤痕。

  精雕细琢的黄鹤楼,古香古韵的故宫角楼,古朴庄重的遵义会议旧址……经过18年的努力,徐健的扎刻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作品先后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40余次并多次荣获金奖。

  “非遗传承人的首要使命是传承,但创新也很重要。”徐健说,他要将秸秆扎刻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比如制作神舟十四号、福建舰航母等作品,既记录祖国的强大,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秸秆扎刻技艺。

  现如今,除了钻研秸秆扎刻技艺,徐健还将秸秆扎刻这一非遗项目带进了校园,向更多人展示、传授这门传统技艺。(完)

编辑:【郝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