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托两岸 新区映古城

15.08.2016  18:01

一河托两岸 新区映古城

——我市实施“北跨”战略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纪实

盛夏的滹沱河北岸,处处涌动着建设的浪潮。

从阡陌小径到通达的路网,从斑驳古墙到北方雄镇风采再现,从郊野荒地到通过国家验收的综合保税区……昔日默默无闻的滹沱河北岸,正成为聚焦无数人目光的发展热土。

向北而行,跨河发展,全力推进正定古城保护和正定新区建设,构建“一河两岸”城市发展新格局,是市九次党代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几年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定古城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省会建设发展的指示要求,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推动跨河发展,一座充满了古韵与生机的希望之城,正伴着人们热切的向往和期盼,一天天迅速成长。

□本报记者 张明星 靳晓磊 吴 温

实施跨河发展战略,构建“一河两岸”城市发展格局,是市九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这一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特别是正定新区建设和古城保护的启动实施,在这片热土上,催动发展的鼓点无比激越,处处洋溢着火热的激情。

2015年12月,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努力将大正定新区打造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以及省会‘十三五’建设发展的主战场,力争到‘十三五’末,使之成为省会乃至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跨河,向北!正在成为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的一次生动实践和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时隔一个月,2016年1月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省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省委书记赵克志专门就加快推动大正定新区取得新突破提出具体要求——“要强力推进大正定新区建设,在打造现代化新城区上实现新突破。

方向已明,目标已定,路径愈加清晰——

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特别是赵克志书记关于省会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性机遇,按照‘一河两岸三组团’的城市格局,加快省会城市向北跨河发展,统筹推进正定古城保护和正定新区建设,力争早日出形象、见成效。”8月1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在调研指导正定古城保护和正定新区建设时要求,要努力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优质平台,使之成为省会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为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提供有力支撑。而在此前的半年时间里,他先后多次赴正定县、正定新区调研,就如何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性机遇,统筹推进滹沱河北岸建设发展进行指导。

一幅跨河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立足于滹沱河南岸发达的服务业基础,北岸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务会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全力打造石家庄崛起的新引擎。

——加快推进正定新区建设,进一步激活滹沱河北岸的发展要素。

——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以及正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跟步伐,加快打造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产业新高地。

——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同步推进。文物保护、古城开发、人口疏解……各项古城保护工作正在加快实施,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即将再现眼前。

面向京津冀 跨河谋发展

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必须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基调之一。这一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在“十三五”期间加速追赶步伐、实现跨越赶超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这是一次错过了,后人就无法弥补的机遇。

正是基于历史的责任感和抢抓机遇的紧迫感、使命感,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力推进跨河发展,把“大正定新区”建设作为我市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号工程”。

这是市委、市政府在正确认识市情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尊重城市和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

从石家庄自身发展来说,经过多年建设,已由解放初期的平原小城,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省会城市。但在滹沱河南岸的主城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呈现出“摊大饼”式的集中布局,使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产业长期定位于传统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发展的低端化和低层次特征明显,急需通过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城市功能提升和经济转型。

同时,从世界级成熟城市群的规律来看,石家庄要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的目标,必须有足够的规模,才能担当城市群的第三大核心城市,而保持500万以上的人口规模是确保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平衡发展的必须条件。

无论是建设500万人口现代化省会城市,还是根本扭转城市“人口高密、产业低位、服务低能”的落后局面,都必须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转变城市布局结构,打造城市产业发展和功能完善的新载体。

实施跨河发展战略,构建“一河两岸”空间发展格局,不仅将掣肘石家庄城市空间布局的滹沱河变成了城区内的一条景观河,提升了城市的品位,还将引导城市由过度集中向分散组团式发展,实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既提升城市能级,又将保持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研究谋划“十二五”工作期间,市委、市政府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依托正定历史文化名城,构筑石家庄“一河两岸”发展新格局。

在2013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则明确提出,要通过“北跨”,来承载更多发展机遇和新增功能,同步实现规模扩张和空间结构调整,对接京津,面向全省。按照这一规划,最终石家庄将形成以中心城区(老城区、东部产业区、正定及正定新区)为核心,以鹿泉、栾城、藁城三个区(县)为组团的“一河两岸三组团”结构。

2014年7月18日,我市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并由该院精心制定了《滹沱河北岸空间发展规划》。该《规划》进一步对滹沱河北岸地区定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空间总体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

2014年12月29日,市委九届六次全会上更明确提出:“要把滹沱河北岸作为省会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再次就跨河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了明确。

在空间发展上,跨河建设新区的空间举措为石家庄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承载发展机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石家庄打造高水平的城市环境、承载和对接京津的发展机会创造了条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朱力在谈到石家庄“一河两岸”规划时如是说。

千年古郡形象渐显

正定古城是石家庄的根,是省会发展的文脉。

从北魏年间至清末的1500多年,正定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在全国县(市)级中,正定的文物数量和密集程度均位居前列,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

可以说,没有古城,正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正定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古城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曾就文物保护问题严肃批评过当时的主管领导说:“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他还多次找到当时的河北省委,汇报正定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思路,并申请古建修缮专用款172万元,对隆兴寺进行了修缮和彩绘。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正定县先后对广惠寺华塔、开元寺须弥塔、隆兴寺大悲阁、南城门、北城门等进行过修缮……然而,面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古城保护也面临着如何控高,让古城拥有美丽天际线;如何复建,让美丽古城得以修旧如初;如何立规,让古城保护得以延续;如何开发,让古城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等问题和挑战。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为古城保护明确了方向。

要用三年的时间,基本恢复正定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打造华北平原的文化明珠、旅游名城、经济强县。”市委、市政府把正定古城保护开发,作为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延续千年文脉的重点工作,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从大手笔规划入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加快古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将把正定古城保护作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当前对标天津,推进省会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的着力点和支撑点,纳入省会“一河两岸三组团”的总体布局,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标准、更硬的举措,强力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2014年正定古城保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隆兴寺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9项规划编制。“十大古城保护工程”完成投资1.43亿元,南关村改造、古城墙保护、周汉河综合整治进展顺利,阳和楼复建、隆兴寺周边环境整治、开元寺历史格局恢复、临济寺及广惠寺周边环境整治4个项目均已完成规划和施工设计。

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正定古城保护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年度10大工程之一重点建设,并对具体的工作要求提出方向:完成南城墙、阳和楼、隆兴寺、开元寺改造,启动实施博物馆历史建筑修缮等9项工程,基本恢复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

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正定古城的保护工作坚持高标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不仅是做项目、修古建,最重要的是将承载文化价值的载体保护好;眼下,古城墙保护一期、南瓮城和月城保护修缮工程基本完成,历史风貌恢复、重要文化节点打造等加紧推进。

借助一年一度的正博会、正定“千年古韵”历史文化旅游节等,我市不断加大正定古城宣传推介力度,把古城保护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把古城文化与现代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正定,走进正定。

古寺、古塔、古街、古城墙……如今,站在正定古城南门城楼上向北望去,一座座灰色屋顶显现于依依杨柳之中,形制各异的4座佛塔掩映其中,一颗展示省会厚重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正在滹沱河北岸冉冉升起。

崛起中的“希望之城

和古城散发的“千古之美”相呼应,在新元高速东侧,正定新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散发着生机,使之迅速成长为后劲十足的区域经济发展引擎,成为充满绿色与和谐的“希望之城”。

驱车行驶在正定新区宽阔的主次干道上,高大挺拔的行道树随着道路向远方延伸,两侧几十米宽的绿化带错落有致,绿意浓郁。一个个火热的建设工地上,无论是已经完成外装修的石家庄传媒大厦,还是即将封顶的宝能中心和河北出版传媒创意中心,或者是即将投用的奥体中心,以及成片的回迁楼,点缀在满目苍翠的新区大地上,勾勒出了城市的天际线。

一个“低碳、生态、智慧”的新城区正在崛起。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强力推进正定新区建设”。在去年开工27个项目、总投资288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新区计划开工项目43个,总投资431亿元,连同基础配套项目年计划完成投资210亿元。青少年活动中心、市规划馆、邮政局等一批项目已陆续开建……

这里将会成为一个历史文化交融、水绿渗透共生的“滨水魅力之城”——“雨季水势一望无际,旱季沙洲浅滩罗织,沿河渡口轻舟横渡,上下游则风帆相济。”“滨水景观”将再现滹沱河曾经的动人景致;自西向东横穿起步区核心的周汉河,经过改造后也将恢复昔日的风采。

这里将会成为一个财智要素集聚、功能多元复合的“创新动力之城”——将构建公共平台,吸引高端服务业集聚;同时融合正定旅游发展,结合滹沱河与周汉河等要素打造优质环境,聚集人气,为远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里将会成为一个生活方便舒适、生态人文和谐的“宜居活力之城”——避免了老城区“摊大饼”的弊端,在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商业服务、交通出行方面更加完善……

为加快正定新区的相关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通过进京、赴津实地考察,及登门拜访、邀请来石洽谈等多种方式,积极推介新区,主动对接、吸引京津金融、教育、医疗、文化、高端服务等优质资源落户新区,加快承接引入一批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为新区快速崛起提供持续动力。

在这里,总部经济、商务会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一批储备高端服务业项目,正整装待发。据估算,仅宝能集团、前海人寿、中传国际文化产业集团三个总部项目,入驻运营后年纳税额就可达2亿元。

京津两核心城市辐射冀北地区,冀中南很难辐射到,石家庄要强化带动功能,就得加快产业的集聚,有承接产业发展的平台。”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看来,这个平台就是正定新区,通过高端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可进一步调优石家庄市产业结构,使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看到未来庞大的消费市场,不仅本土的北人集团,京津冀服装装备文化科技创意中心、湖南友阿奥特莱斯等外地企业也纷纷前来抢滩,在这里落子布局。

4月初,一个来自瑞典、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人外资企业代表团,踏上了正定新区的土地,就与我市创建“中瑞合作医疗养老创新服务体系”和相应创新服务功能,以及正定新区绿色、智慧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投资和运营“一条龙”模式等事宜进行对接,并最终签订合作备忘录。“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未来一定大有作为!”众外商竖起了大拇指。

大发展的背后,是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园博园大街、迎旭路、河阳路……穿行在新区的道路上,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宽阔顺畅的道路四通八达。在这里,无论主干道,还是次干道,一条条道路已连接成为网,畅通无阻。沿着其中一些道路向西,正定县转瞬即至;再向北,通畅的高速公路可直达正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家庄综合保税区。

在新区道路建设的同时,主城区与新区的交通建设也在加快步伐,其中,地铁施工尤值一提。按照规划,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将跨过滹沱河向北延伸,将南北在地下空间相连。

在平展的地面下,规划总长48公里的综合管廊,也正在路网下方形成。它们全部建成后,可以互相连通,在新区起步区形成一个“”字型综合管廊网络,这也将是国内最大的综合管廊系统。

要建设,充足的资金首当其冲。资金从哪里来?

去年,我市从生态环保、交通设施、能源设施等七个领域,筛选出总投资880.1亿元的49个项目,作为全市第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进行发布。诚邀国内外投资者洽谈合作,参与建设。

其中,正定新区水厂项目、正定新区生活垃圾转运站项目、正定新区供热工程项目、石家庄国际展览中心项目等多个生态环保、社会公共事业、文化旅游项目均涉及正定新区,占比近1/5。

经过几年高强度建设,正定新区大建设、大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正定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威表示,如今,这一承载着城市发展梦想的区域,正在喷涌出令人振奋的勃勃生机,开始全方位的崛起和蝶变。

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2016年4月28日,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由中国海关总署牵头、国家十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组的验收,并获颁验收合格证书。这标志着,我省继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后,第二家综合保税区开始封关运行。

而此举也填补了冀中南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空白,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增添了新的路径和平台,弥补了省会开放功能上的重大不足,对于增强石家庄对外开放的吸引力和区域发展的竞争力,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石家庄,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中抢得先机,增强我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正因如此,市委、市政府把保税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实地调研、现场办公,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

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后,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各项工作能快则快尽量快,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基础设施顺利推进,2015年12月30日,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由石家庄海关牵头的省联合预验收工作组验收。

打开综合保税区的区位示意图,周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跃然纸上:距首都北京200公里、距天津新港350公里、距黄骅港300公里;周边拥有集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南侧紧邻京广高铁和通港大道,107国道,京深、京昆高速公路纵穿南北,石太、石张、青银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距京广高铁客运专线石家庄机场站约3公里,到北京西客站列车运行仅需45分钟;规划的太行大街东延、东三环东延建成后,将有5条通道直达石家庄市区……在这里可以实现区域航空与陆路之间、园区与市区之间“零距离换乘”和“无缝隙衔接”,实现与北京、太原等地的1小时对接。

如此畅通的立体网络,无疑对于加快吸引京津产业投资和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全面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市委要求保税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管理运行经验,勇于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顺畅高效的保税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名企业的联系与对接,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把保税区打造成省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如今,保税区已有58个项目签约入驻。总投资15.77亿元的纺纱及棉花国际贸易项目等2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专家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临空经济应当是我市与京津对接的重点项目。 随着北京机场和天津机场的货运量的逐渐饱和,货运“溢出效应”开始显现,石家庄机场的客运和货运量快速攀升。这将极大促进石家庄综合保税区高端制造、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创新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将充分发挥保税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引进好项目、大项目,将综合保税区打造成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效应强的对外开放“桥头堡”。

就在人们为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运行击节赞赏之时,又有喜讯从与之毗邻的正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传来。

5月11日上午,石家庄·中关村协同创新区域合作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召开。石家庄中关村协同发展有限公司、国家电投燃机热电项目等六个项目中关村与石家庄协同创新区域合作项目签约,“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揭牌。不久的将来,这些项目、基地都将在正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不过,这些也只是该开发区的“一子”。作为我市着力打造的京津冀产业合作区,该开发区已经纳入中规院编制的正定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范围。我市还专门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对这一区域作为京津冀产业合作区的可行性、产业定位、承接功能及规模,进行了调研对比及分析。在这块总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分为南北二区,分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

以此为中心,我市又委托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共同做了正定(中关村)科技新城发展规划。伴随着科技新城的建设,这里将成为带动京保石亿级产业带形成的战略启动点。

站在“十三五”的起点上,滹沱河北岸的热土再次迎来新契机。

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厚植省会发展优势上实现新突破。”市委、市政府要求,要把滹沱河北岸作为省会建设主战场,把“大正定新区”建设作为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号工程”,主动承接公共服务、行政事业机构、企业总部、研发创新中心等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高端产业转移;启动滹沱河市区段16公里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对河流两侧2700万平方米范围实施高水平绿化美化;集中谋划实施41个、总投资431亿元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加强正定古城保护,按期完成古城墙修复、阳和楼、南关村综合改造等重点工程,努力使正定古城成为一颗展示省会厚重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

夯基蓄势不止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信念!奋力前行不止是迈开的步伐,更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

向北而行,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古城正定已凝聚起腾飞的能量,绽放出灿烂的城市梦想。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