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一样卖粮两样景”启示农业供给侧改革

05.02.2016  12:36

  同样是卖粮,有的从秋收卖到年底,四处奔波仍然艰难;有的则早早售罄,怀揣售粮款从容置办年货,准备安心过节——临近年终岁尾,记者深入豫南多地追踪回访“卖粮难”发现,类似“一样卖粮,两种遭遇”的现象背后,隐约折射出传统产粮区未来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密码。

     收储库点少,粮农辗转卖粮心焦急      光山县寨河粮油购销公司东林库点,五六十辆大大小小的售粮车依次排开,沿着312国道蜿蜒约1.5公里,状如一条伏地而行的长蛇。库点入口处,寒风中的卖粮人或彼此闲谈,或兀自孤坐。      来自当地寨河镇王畈村的潘义友告诉记者,自家流转了100多亩地,打了10多万斤稻谷。自秋收结束就开始四处卖粮,但是因为收储库点少、排队耗时长,至今还没卖完。      “卖一次粮要排上六七天的队,平时吃、睡就在车里。但苦点、冷点没关系,只要粮食能及时出手,卖个好价。”潘义友说,“眼看这一轮的托市收购就要结束,到了那时,还没卖掉的粮食只能低价卖给米厂了。”      订单服务让优质稻价高农富      然而就在上述农民顶风冒雪、四处奔波在卖粮路上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在淮滨县三空桥乡,家庭农场主谢实营却早早卖完了粮食,已经开始着手置办年货。      谢实营告诉记者,从2007年以来,自家流转土地面积逐步扩大,目前达到3000亩。近几年由于和加工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生产,种植的都是适销对路的弱筋小麦和优质稻谷,不但没有出现卖粮难,而且售价还比普通品种要高。      “以优质稻谷为例,单产虽然比普通稻少100斤左右,但是因为出米率高、口感好,平均每斤价格要高出1毛钱。上一季种了1000多亩优质稻,收获后企业直接回收了。”谢实营说。      “卖粮难”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一样卖粮,两种遭遇”的现象,信阳地区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山信米业董事长李时军表示,在实现了历史性的连年增产之后,当前粮食问题一个突出矛盾是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消费者需要的是安全、优质、绿色的农产品,但在生产环节长期以来只是单纯追求数量上的丰收,由此形成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环节‘四张皮’。从四处奔波仍然‘卖粮难’,到坐在家门口接受企业的订单回收,两种卖粮遭遇的对比具有启示意义:新型经营主体不光要埋头种地,还得学会抬头看市场。”      信阳市粮食局副局长李林军认为,一定程度上,高库存是“卖粮难”的重要原因,但如果不从生产端进行结构调整而简单开展去库存,粮食卖难问题将是治标不治本。“从农村工作会议到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对传统产粮区而言,‘一样卖粮,两种遭遇’折射的正是未来农业生产改革的密码: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以解决农产品结构性失衡问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等,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