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一带一路”是适应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
回溯往昔,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友好故事。如今,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正在世界经济交流中从容铺展。不仅是政策、贸易、货币、道路、民心相通,“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更可以繁荣中国和周边国家及辐射范围内国家的经济发展,着眼于创建一路繁荣,带来一片光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告诉光明网记者,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将紧密相连。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还是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角度看,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为深入阐释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与光明网联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共同推出《新常态 光明论》大型系列网络访谈节目。《新常态·光明论》第二期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张晓强做客光明网演播厅,为网友阐述“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
“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迎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而“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国内转方式、调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我国国内的区域发展来看,过去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而今在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结合对外开放战略又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我国国内区域发展战略上,“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调发展密切相关,它恰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
张晓强表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主要内容着眼于在一个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一带一路”提倡“共商、共建、共享”,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加强政策沟通、贸易流通、资金融通还强调民心相通。这些体现了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方面是促进自身开放水平提高的同时抓住沿途各国的共同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的本质是“共商、共享、共建”
如今说起“一带一路”似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但这其中却充斥着不少误读。不能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我们首先面临的第一风险。有人说“一带一路”就是要保证中国的资源能源供给,更有甚者说“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张晓强表示,这些观点都是对“一带一路”的误读。
美国1948年正式推出“马歇尔计划”一直持续到1952年,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接受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130亿美元。张晓强说,“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导向非常明显,通过给予援助的方式让这些国家在美国的领导下最终形成一个美体系下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前苏联阵营对抗。
实际上“马歇尔计划”条件非常苛刻,必须减少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不能搞国有化等。而“一带一路”的本质是“共商、共享、共建”,是各国共同建立的多元主体。此外,“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世界的和平、稳定、进步、繁荣,非常强调不针对于第三方,它是一种开放式合作形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共存、共同发展,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