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孝顺公婆的妯娌“姐妹花”
——栾城区聂家庄这家人孝敬门风代代传
本报记者 康 乾
孝敬老人是这一家人的传统。聂金须和吴秀的婆婆,曾经也是一位孝敬公婆的好儿媳妇。每次吃饭,妯娌俩都把饭菜端跟前,温水泡牙套,护襟戴胸前,洗好手,安上牙,再吃饭。安顿好婆婆,再安顿公公,如此这般,就像编好的程序,天天不变、顿顿如此。
在省会栾城区聂家庄村,有这么一对孝顺公婆的妯娌“姐妹花”,聂金须是大嫂,今年已是花甲之年,妯娌吴秀比她整小一轮,也是将近半百的人了。自打90岁的婆婆患脑血栓瘫痪在床、88岁的公公眩晕不能动弹后,这妯娌两人就轮流来悉心照顾公公婆婆,既周到又细致,让卧病在床的二老有脸有面又有尊严。四里八村的乡亲提起聂家庄村的这两位妯娌,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
盛夏的午后,走进吴秀家大门,记者便暗暗称奇,偌大的院落,收拾得齐齐整整,没有半点杂物。院子当中,四四方方开了一块地,种着几样蔬菜瓜果,绿意盎然,望之令人神清气爽。“快进屋歇着吧,这大热天的!”聂金须和吴秀招呼记者进屋。这妯娌俩,说话都响快洪亮,带着一股子北方女性淳厚质朴又利索爽朗的劲儿。
“从当闺女到做媳妇儿,我嫁过来,不图别的,就为婆婆这一家人厚道实在。婆婆人好,性格更好,这么多年,跟俺妯娌俩处得就跟亲生母女一样。谁能想到,这么好的人却瘫痪了。”聂金须说着,眼角泛起泪光。
见大嫂哽咽,吴秀接过话头:“谁都会老,俺们嫁过来,就是一家人,就得把婆婆当做亲娘,伺候婆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俺们应该做的。”
伺候人是个细致活儿,更是个良心活儿。一对耄耋老人,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别的不说,光是拉尿这一项,要是收拾不好,那屋子就没法进。可自打二老得病到现在,屋里清爽,人更清爽。街坊邻居称赞稀罕少有,可妯娌俩却笑着说这里面有门道。
“俺家的日历可不光是日历”,吴秀笑着说,“不管兄弟妯娌谁值班,老人每次拉尿,时间、形状、颜色都记在上面,打个勾或画个圈,时间长了,心里就有谱了。白天四十来分钟,晚上每隔两小时就给婆婆换一次尿垫。”
吴秀能干肯吃苦,做保姆干家政样样在行,以前每月收入少说也得三四千元。可为了伺候公婆,她只能干个钟点工,每月500元,加上爱人聂立安不到三千元的收入,还得供养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不能说不紧巴。可她掰着手指头这样算账:“管了别人爹娘,就得撂下自己公婆,挣钱再多,心里不安生。把公婆伺候好,丈夫白天安心去打工,不绕远。”
记者在院子里看到的那些蔬菜,就是吴秀种给公婆吃的。婆婆好吃肉,公公好吃素,每次包饺子,吴秀都包两样馅。老俩都安了假牙,每次炒好菜,都再上锅蒸一下。妯娌俩把饭菜端跟前,温水泡牙套,护襟戴胸前,洗好手,安上牙,再吃饭。安顿好婆婆,再安顿公公,如此这般,就像编好的程序,天天不变、顿顿如此。用村里老少爷们儿的话说就是:“这样伺候,一天两天还行,一千个日夜,天天如此,这事搁到自己身上,难说能做到这样。”
“千金易得,好媳妇儿难求。多亏俺大嫂和俺媳妇这么贤惠能干,要不是她俩,光靠家里的大老爷们,肯定不是这样!”吴秀的爱人聂立安感慨万千。
可贵的是好家风代代相传
交谈中记者得知,孝敬老人是这一家人的传统。聂金须和吴秀的婆婆,曾经也是一位孝敬公婆的好儿媳妇,为人老实厚道,嫁到聂家后,每夜都要为她公婆铺好被褥后才去休息。早起给公婆倒尿罐、做一家人的早饭,跟自己的妯娌和大姑子、小姑子就如同亲姐妹一样,公公婆婆直到最后断气,都是躺在她的怀里。这一切,孩子们看在眼里,烙在心里。
“婆婆心肠好,家里有了好吃的,是个‘虮子’也得让俺们儿媳妇吃个大腿。前些年俺做了三次手术,都是婆婆帮忙照顾。抱孩子把自己的胳膊摔断了,她谁也不说,自己忍着。”念起婆婆的好,吴秀眼泪直往下掉。
“苦点累点不怕,看到孩子们懂事孝顺,俺打心眼里高兴”,聂金须说道,“有一次,俺五岁的小孙女跑过来对我说,奶奶,等您老了,我也好好孝顺您。”
聂金须没有理由不高兴,六年前,她从媳妇升级为婆婆,她的儿媳妇几乎就是几十年前自己的翻版,勤快孝顺。
同样高兴的还有吴秀,她的女儿是全村第一个研究生,本来有机会再攻读博士,但懂事的女儿,知道父母的辛苦,家里的难处,主动放弃了读博的机会,并且谢绝了北京某公司的高薪工作,回到石家庄参加工作。
“现在,俺俩经常对公婆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播下的孝道种子,已经见了收成’。”妯娌俩送记者出门,笑着说道。从她俩那明亮又质朴的眼神中,记者看到的,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好家风、好传统。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