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解地渴 肥乡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见闻

04.01.2015  14:39

    地下水超采,对肥乡来说,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量超标,比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以色列还要“干渴”……地处岳城水库和东武仕水库下游、滏阳河和漳河环抱地带的肥乡,却因为水资源匮乏饱受发展之困。

    由于多年超采,平坦的肥邑大地之下,已经形成了我省南部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天台山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裂缝、咸水入侵深层淡水等多种“并发症”,地面每年沉降8.42厘米,机井每年报废3%至5%。

    “井越打越深,地下水源越采越荒,长此以往,我们将面临无水可采的局面。”县委书记殷立君说,一定要大力保护好地下水这一关系国计民生、子孙后代的生命之源,大力实施“引、蓄、节”三大工程,三“”齐下,打赢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攻坚战。

    为此,肥乡县在年初制定了《肥乡县地下水压采治理2015—2017年工程规划》和《肥乡县2014年地下水压采治理方案》。具体目标为:2014年投入资金3181.13万元,压采地下水596.9万立方米;到2017年,基本建成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工程和河渠坑塘连通水网,力争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5700万立方米;到2020年,实现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水环境持续改善。

    引水:一年可节约3个西湖常年蓄水量

    肥乡县地处黑龙港流域,属严重缺水县,年平均水资源量4879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32.6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40%,是全国平均值6.3%,也低于邯郸市人均水资源量。长期以来,由于地表水源不足,该县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目前,全县拥有规模机井7000余眼,年开采地下水量多达1亿立方米,超采约5000万立方米,超采区遍及全县,形成了我省南部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天台山漏斗区。

    面对严峻的形势,肥乡县痛定思痛,积极抢抓列入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县的机遇,按照“开源节流并举、建设管理并重、治理保护同步”原则,科学论证,缜密谋划,确定从境外调水、补充地下水的思路。

    县水利局局长郭晨亮为我们算了一笔账:正常年份岳城水库和东武仕水库向该县放水或排泄弃水约2500万立方米,其中在汛期排泄弃水约500万立方米,大多白白浪费;引黄济邯工程,每年向该县输水约1100万立方米。初步测算,该县可用地表水量约360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西湖的常年蓄水量。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确定了发展目标,该县开始紧锣密鼓地对境内团结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及支渠进行集中治理,整修扩挖疏通渠道,结合田间工程配套,实现天台山镇、肥乡镇等引岳、引滏灌溉,并利用水库弃水蓄水补源。目前,已连通坑塘,开挖引水渠道3250米,铺设引水管道740米,建设进水闸及跌水10座、扬水泵站16座,铺设田间输水管道5.46万米,不但使渠道排水纵横贯通,还成功引进地表水润泽灌溉,既增加了地下水补给量,又减少了地下水开采,达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蓄水:百座废弃坑塘变身景观湖

    百座农村坑塘,将实现蓄水13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平添一座小型水库。

    驱车于肥乡县乡野间,不时会有一座座水塘映入眼帘,或方或圆、或大或小,堤坡上乔灌草木相映、杨柳依依,水塘内碧波涟涟、鹅鸭成群。

    “原来这里就是一片废弃的坑洼地,村民们就往坑里乱倒垃圾。”站在村子的坑塘边,肥乡县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平颇有感触,这个水塘蓄水64万立方米,已经成为调节村庄水资源、美化村庄环境的景观湖。

    如今,像后翟固村一样,通过治理坑塘、引流蓄水,把废弃的坑塘变身景观湖的还有天台山、三里堤等11个村庄。

    郭晨亮告诉笔者,由于建设砖窑厂、铁路、公路等原因,全县形成规模坑塘300余座,其中具备与渠道连通蓄水条件的坑塘100余座,总面积约3885亩,容量约1300万立方米。

    为了有效治理这些坑塘,变废为宝,该县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要求,今年投资1775万元,租占坑塘土地917亩,清障树木1.35万株、青苗400亩,整修坑底15.9公里,建安全防护隔离围栏1.3万米,形成水面景观面积近千亩,增加蓄水能力近300万立方米,可使1.38万亩耕地年灌溉3次。目前,城南堡、天台山、后翟固、三里堤等11个较大坑塘已完成蓄水200万立方米,同时发展水产养殖,初步收到良好效益。

    按照规划,该县将在未来四年内对全县100余座坑塘分批进行整治,实现蓄水。到2017年底,全县年总调引境外水源不低于3600万立方米、年蓄水能力达130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开采量可减少5000万立方米,基本实现采补平衡;到2020年,地下水可实现适度回升。

    节水:用更少的水稳粮增收

    “这个小麦品种抗旱、节水,产量还高。”日前,刚刚浇完冬水的肥乡县索家寨村农民陈四高兴地说,他家去年种了7亩地耐旱型小麦品种,今年又扩种了10亩,预计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小麦是“吃水大户”,每亩大概需水200立方米,而耐旱型小麦每亩可节约相当比例水量。为此,肥乡县今年推广种植节水麦5000多亩,努力减少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用水量。

    肥乡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种植产业的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小麦又占农业用水量的近70%。在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大背景下,以水定结构、推广节水农艺成为必要之举!

    为此,该县实施节水优先战略,加快推进从水源到田间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合理选择喷灌、微灌、高标准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模式,争取到2017年底,使全县耕地全部实现节水灌溉,预计年节水1000余万立方米。

    同时,积极推行农业节水措施,大力推广节水抗旱品种,实施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结合,配套推广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播后镇压等综合节水保墒技术,减少浇水次数,实现小麦稳产;推广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微喷灌和蔬菜膜下滴灌技术,既节约用水,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在无地表水替代的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该县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当压减依靠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种植玉米、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一年一熟制农作物,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同时,结合畜牧养殖业发展,鼓励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

    为调动农民改变种植结构、推行农艺节水的积极性,该县出台相关政策,对调整种植结构、推行农艺节水的主体给予一定补助。例如,对种粮大户给予免费安装节水喷灌设施。

    此外,该县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推广应用农业灌溉咸淡混浇技术,在全县发展咸淡混浇井组500个,新增咸淡水混浇面积15万亩,微咸水利用量达3000万立方米左右。

    用更少的水稳粮增收——肥乡,正积极探索走出一条节水压采稳粮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