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布里:留法第一村
新民学会成立时的照片(后排左四为毛泽东)(资料片)
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中,蔡和森故居保存完好。
【不忘初心·追寻党史上的河北第一】
燕赵都市报记者 白云 文/图
从保定高阳县向东20华里,穿过黄黄的麦茬和油绿的玉米地,布里村就近在眼前了。在上世纪初的留法热潮中,有志之士在国内成立了勤工俭学的留法培训学校,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是第一个。
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一个世纪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蔡和森等人,曾在这里授课、学习并前往法国求学,接受共产主义革命的理念,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回中国。
留法第一村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这里暗潮涌动,又处处动荡,寻求救中国的思潮初露端倪。
与此同时,欧美诸国的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法国各类学科研究都处在领先地位,且留学费用较低。到法国求学成了当时中国留学生的首选。
这其中就包括布里村的李石曾。高阳县文史馆研究员史克己介绍,1907年,李石曾作为中国最早的留法学生之一,从巴黎巴斯德学院生物专业毕业。
李石曾的专业是研究大豆,一度在法国开设豆腐工厂,并招募高阳人前往法国做豆腐,为了提高华工的文化水平和制作工艺,李石曾办了一个夜校,工人们白天做工,晚上则在此学习中文法文以及基础科学知识。
1917年7月,李石曾向北洋政府教育部呈送公函,申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北洋政府教育部同意申请并予以备案。
1917年8月,留法工艺学校在布里村盖成,蔡元培亲自题词“勤于做工,俭以求学”,至今,这一校训还留在学校的墙壁上,略带岁月的沧桑,而“勤工俭学”四字,至今在各大高校广为延续。
1918年,随着南方军阀混战,求学不易,蔡和森带队的南方学子不远万里赶到名气渐起的布里村授课、求学。
暗潮涌动
作为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革命家,蔡和森和布里村的渊源甚深。
布里村现存的“留法工艺学校”遗址中,蔡和森的宿舍保存完好。当年,这位南方青年难以抵御北方的寒冷,用一块大洋从裁缝张佩兰手中定做了一件皮衣,这块磨得发黑的大洋,还保存在学校旧址。
“1918年11月6日,蔡和森到了保定,住在新华客栈。”史克己说,当时的保定是直隶总督署所在地,蔡和森曾登上保定城墙游览,但蔡和森前往布里村时却遇到了小麻烦。
一口湖南话,在码头寻找到布里村的车夫,没人听得懂他要去哪儿,直到11月8日,一位布里村的车夫段连生听出来“布里”二字,主动询问蔡和森是不是要到他们村,大马车这才拉着蔡和森一行,抵达目的地。
这一年,蔡和森23岁。作为留法工艺学校的国文教员,月薪20个大洋。
到1920年,这所学校培训了三期学生,200多人,其中73人前往法国留学,这其中包括向警予、唐灵运等革命先锋。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前夕,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文中提到中国飞行员唐铎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同法西斯军队空战,屡建战功。这位唐铎就是唐灵运,布里村昔日学员之一。
异国集结号
“1919年的除夕之夜,两名留法工艺学校的学生踩着满地的鞭炮碎屑送别了蔡和森。”这列从保定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仅有蔡和森一个人。蔡和森准备前往法国求学。史克己介绍的这段事实,来自这两名送行学生的回忆。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直到1919年3月17日,全国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89人才启程出发。
资料显示,到法国求学的蔡和森,感受着异国文明的冲击和思想潮流的激荡,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
“当时蔡和森翻译的这些文章,一页页地贴在宿舍的墙壁上,在同学之间交流。”史克己介绍。
蔡和森在法国参与领导勤工俭学学生运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各国工人运动,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备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成为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
1920年7月,以蔡和森、向警予等新民学会会员为主的留法学生在蒙达尔纪召开了著名的“蒙达尼会议”,提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政党的主张,并建议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同时,会员们一致赞同将学会的方针确定为“改造中国与世界”。
这也是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
史迹
1918年,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同志在长沙共同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之后,蔡和森在留法期间提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新民学会的活动方针,得到广泛赞同,产生很大影响。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筹备旅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组织在京的湖南学生,投入到了这场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五四运动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形成高潮。
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89人于上海杨树浦码头,乘日轮“因幡丸”号启程赴法,其中湖南43人、直隶(今河北)22人、四川9人、山东8人、湖北3人,广东、江苏、安徽、江西各1人。
当时的报刊详细报道了从1919年3月到1920年12月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组织的共20批约1600余人,包括新民学会78名会员,有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萧三、欧阳泽、向警予、蔡畅等19人。
这20批留学生中,有许多的革命家。如陈毅(第五批),徐特立(第七批),王若飞(第八批),李维汉、李富春(第九批),聂荣臻(第十一批),葛健豪、蔡畅、向警予、蔡和森(第十二批),赵世炎(第十五批),邓小平(第十七批),周恩来、郭隆真(第十八批)、张申府(第十九批)、何长工(第二十批)。
蔡和森与陈独秀和毛泽东同志通信探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成为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正式成立。
记者手记
小村庄 大洪流
历史上的必然和偶然,总是在不经意间碰撞出火花。
布里村村民习惯将留法工艺学校称之为法国学堂,村子有着非常好的文化底蕴,这座学堂的保存除了岁月的雕刻,几乎没有任何的破坏。
哥特式的门楼,显示着当年的设计者李石曾先生的留洋经历和对学堂的欧化意向,蔡和森亲手栽种的洋槐已经一人抱不过来,而选择洋槐也是师夷长技之意。
如果说李石曾先生的慷慨解囊是一种偶然的个人行为,那么留法勤工俭学则是一场历史大潮的必然。
记者到访,刚好赶上布里村小学放学,男孩子打闹着,女孩子蹦跳着,沿着一条笔直的水泥道跑回家吃饭。水泥路两边的民宅环绕着“法国学堂”,却不曾动过这里的一砖一瓦。
青砖灰瓦的小院,除了那棵洋槐在小雨中簌簌地响,安静得不成样子。标注着食堂、教室的房间,小格子木门仿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最后一名学生离去的样子。当时在此求学、授课的人,或许也想不到,从这里走出的人见证了一个政党的成立。
小学堂的星星之火就这样燃向中华大地,终究燎原。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