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门槛参差不齐 河北近京地区成“高考新洼地”
新华网石家庄7月8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张涛 丁静)马上要到中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了,由于异地高考门槛高低不同,在北京就读的部分非京籍初三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位于北京周边的河北高中,以避免因无法参加高考而千里迢迢再回老家念书。
“没有户籍,在北京参加高考太难了”
来自湖南的周炳顺夫妇,在北京打工已十年,他们正在为初三毕业的儿子在哪里上高中而纠结。“没有户籍,在北京参加高考太难了。”周炳顺说。
按照北京市今年的异地高考政策,只放开了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且需要满足在京缴纳社保满6年、子女在京连续就读高中三年等五项条件。今年共有409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出在京参加高职招生考试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考生只有121人。
周炳顺说,儿子学习成绩很好,他们还是希望孩子有更多的考试机会。对于三年后北京的政策会不会松动,自己不抱太大希望,只好选择去河北就读。而据河北省2013年异地高考政策规定,只要至毕业时具有两年以上连续就学记录,同时提供家长《就业失业登记证》、居住证和高中段学籍证明,即可在河北参加高考。
“大门是开了,能否被河北录取无十足把握”
周炳顺手中的一张“河北香河一中2014年高一域外生招生报名公告”显示,招生人数300人,录取条件为参加北京中考,文化分需432分以上(满分540分),若分数相同时按报名顺序录取。
周炳顺的儿子中考文化分为467分,大门是开了,如果报名人数多,能否被河北录取并无十足把握,中考成绩出来后,他一直忙着跟学校联系。
韩桂兰在北京工作,儿子去年从地质大学附中初中毕业后,她把儿子转学到河北香河一中。
“这个政策为我们提供了一根救命稻草。”韩桂兰说:“学校以前不愿意收,因为外地孩子读完高中不在河北参加高考,不能给学校提高升学率。今年政策允许在河北高考了,学校也愿意接收。”
香河一中负责招生的王主任告诉记者:“多年来,不少来自北京的借读生从初中就开始在香河读书,一直上到高中毕业,但入不了学籍。去年河北省有异地高考招生政策后,可以在香河一中入学籍并参加高考,这使我们有点应接不暇。去年招300个异地高考生,结果报了1000多人,针对借读生的中考录取分数线从324分一路上升到510分(参加河北中考的分数)。”
韩桂兰告诉记者,虽然孩子在河北上高中不能经常回家,而且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和北京有很大区别,但毕竟能给孩子一个机会参加高考。另外,自己也不用辞职陪孩子回四川老家读高中,“能保持一个完整的家”。
除了香河,非京籍考生还将目光投向河北燕郊、涿州等地。记者从燕郊教育部门了解到,有些人干脆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在燕郊上,2013年新增小学适龄人口2000多人,初中增加1000多人,班级超额现象严重,教室里课桌椅摆得密密麻麻,部分班级甚至超过80人。
儿子在燕郊中学读高中的冯久忠告诉记者,孩子班里一共有十几名来自北京的学生,一次老师找到他,说几名北京来的孩子看不起其他同学,特别是一些说话带口音的同学。
听到老师反映,冯久忠与儿子进行了认真的谈话,问他“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来燕郊?还不是因为户口不是北京的,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吗?”从此以后,孩子再也不嘲笑其他同学了。
“只是权宜之计,不可任由盲目扩张”
承载着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的期盼,异地高考政策今年进入实施第二年。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覆盖范围由去年的12个省区市扩展到今年的28个,参考总人数增加了约11倍,但北京等热点地区异地高考门槛仍然让许多学子难以跨越。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赋予学子高考权利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基于特大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及发展空间等因素的考虑,异地高考全面放开仍不现实。
据统计,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非京户籍学生41.9万人,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40.9%。市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于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4年,北京市小学一年级入学人口由三四年前的10万人左右剧增到18万人左右,之后几年仍将呈持续增长趋势。即便不考虑放开异地高考可能带来新的学龄人口增加,2020年前北京也将面临巨大的基础教育学位缺口。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非京籍务工人员将子女送往异地高考门槛相对较低的河北就读,这种向热点地区的周边省份适当分流,共担责任确保考生高考权利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也只是权宜之计,不可任由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