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 培育学生“动手能力”

17.11.2015  11:14

 

 

高校转型 培育学生“动手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即将来临,对“”的教育理性回归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学科齐全却毫无特色优势、升格成功又遭遇生源危机、学生就业但能力薄弱……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向已经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课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16日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关院校的转型思路和模式。然而,这些院校能否真正实现“华丽转身”?会不会产生“降格”错觉?能不能理顺体制机制?诸多问题引发了有关各方的关注。

三部委印发《意见》推动部分高校转型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16日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即将来临,标志着对“”的教育的理性回归。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显现。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培养应技人才 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部委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我们多年的探索是做对了!”2013年由沈阳理工大学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的沈阳工学院副院长刘文波说,学校2004年开始招收三本学生,以学校本部(二本高校)课程标准授课考试,学生成绩很不理想。针对这个问题,学校从2005年提出“校企融合、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项目教学、订单式培养和学生顶岗实训等教学改革,促进了一批学生成长成才。

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院长宋辉说,很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接收学生后都发现一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很难教,通过应用技术型的教育,学生和学校都有了延伸拓展平台。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学者马陆亭指出,在发达国家的高校体系中,应用型高校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学者发表论文数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引用率世界第四,但我们还不是创新型国家,我们的制造业总体距产业链前端还有差距。部分高校转型发展是对我国高校体系的重新设计,而推动的重点就是应用型高校建设,这也是我国目前高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强调,在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中学毕业后三成人选择上大学,超过五成的学生选择上职业或专科学校。在新一轮全球技术浪潮中,中国唯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技能型人才金字塔,才能在制造业转型中成功突围。

据测算,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2200万至3300万人。专家普遍认为,能够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必然会受到学生的青睐。

符合产业规划的专业可扩大招生

社会普遍认为不行的学校才要转型,这会影响学校声誉,导致很多学校对转型发展顾虑重重。”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吕杰表示。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说,高校自身要摆脱认识误区,“加强应用型”建设与学校办学层次高低无关,而是高校分类发展的一种路径。

现在大学里招聘的老师都是校园里走出的博士,管理学博士没进过企业,工程系博士没进过工厂。”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仲伟俊教授表示,实践比例大量增加,涉及教师水平、基础设施、校企合作等一系列难题。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当前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薄弱环节,指导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旨在形成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一是在考试招生、专业设置、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等方面给予试点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二是通过招生计划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支持试点高校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扩大招生。加强试点高校“双师双能型”高水平师资培养。支持试点高校开展与国外同类高校合作办学;三是加大对产业发展急需、技术性强、办学成本高和艰苦行业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者孙诚建议应从双师型教师和校企合作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应改革人事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引进一线工程师;其次应完善企业安全责任规定,解决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第三方机构,专门为学校和企业建立联系服务,由政府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绩效予以政策及经济支持。

职业教育发展光靠本科高校转型还不够,要和职业教育成长并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洪一说,我国1300所高职院校中有一批实力很强的学校,从师资、设备、研发等方面甚至超过一些本科院校,应该发挥它们的作用。

高校、企业等多方合作

人才供需无缝衔接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缺乏精准定位,会不会引起新一轮的盲目扎堆?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异化为微缩型“本科”的怪象,不少业内人士也提出了类似疑虑。

你开了物联网专业,我也效仿开一个,结果就是专业扎堆,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晓琴认为,应用型的关键是摸清市场需求,没有企业、行业、学校、政府四方合作,没有市场调研,只凭感觉是无法对接产业行业需求的。

据了解,“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今年已宣告成立,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关团体搭建交流协作平台,实现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供与需的无缝衔接。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起步晚,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利益攸关方的权益、地位、作用缺乏法规保障。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意见进行细致周密的顶层设计,为转型发展定做了“压舱石”和“定心丸”。

顺利转型后,应用型人才与职教体系如何对接也是一大悬念。东莞理工学院院长李琳认为,高水平大学也可以设置应用技术专业或院系,地方本科院校也可以设置专业硕士或博士授予点,这样就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立交桥,让各类人才享有均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转型之盼,不仅在教育本身。很多院校负责人表示,整个社会都认为研究型人才比应用型人才“高一个档次”,在人事招聘、论文考核、课题分配、职称评定中,应用型人才跟研究型人才在同一个序列里竞争非常吃亏,这种状况应该尽快改变。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党委书记郑雅萍也表示,高校搞应用型建设并不是“降格”,只有在应用型建设的大潮中先发制人,才能占据今后发展的主动和优势。

目前浙江省属各高校共有专业布点2000多个,其中应用型较强的工科类专业占据三分之一,今年4月,浙江省41所本科院校开始试点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秋季开学以来,之江学院商学院大二、大三的部分学生已到绍兴市柯北电商服务中心“上岗”,为约20家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服务,找到了更加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牟延林表示,30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步履维艰。我国少许地方本科高校业已转型的成功经验已经表明,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以培育“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才教育,是强调“实践性”的教育类别,而非教育层次,更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分,只是分类定位不同。伴随着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批又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必将重塑尊重和尊严,成就转型发展的梦想。

转型是大势所趋

但切莫一阵风一刀切

教育部等三部委16日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精英教育到应用教育,意见为地方普通高校指明发展方向,能够有效缓解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然而,高校转型,还应坚持顶层设计、突出地方特色,谨防发展中出现一刀切、一阵风等现象。

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地方高校同质化倾向严重,甚至出现一些院校就业难但众多企业却找不到所需应用型人才的现象。

精英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大体上与学科发展相关,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也基本上配合学科体系。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日益扩大,绝大多数毕业生要在社会各领域中寻找就业机会,从事的职业基本上都与解决实际问题相关。这对于一部分高校提出新要求,要向着与社会更加紧密贴近的应用型教育靠拢,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多种应用型人才。

国内地方院校转向“应用型”是大势所趋,但也要防止将简单的“改名”“挂牌”视作改革。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院校设置、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考试制度等涉及教育改革的诸多重点、难点领域推进突破。因此,要在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上,坚持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高校应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转型,避免转型成为一刀切、一阵风。地方高校还应在突出办学特色上做文章,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加快融入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之中,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所在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