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肉火烧:方圆之间的河北味道
李鹏飞演示打火烧技艺。
【 阅读提示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是人们对驴肉的最高褒扬。在河北,有一种用驴肉制作的小吃,可谓大名鼎鼎,家喻户晓,那就是驴肉火烧。
在北方很多城市的电子地图上输入“驴肉火烧”,点下“搜索”键,你会看到瞬间冒出的成百上千个红色标记,这是一个被驴肉火烧占领的世界。
河北的“驴肉火烧界”有两大齐名“门派”:圆形的保定驴肉火烧和方形的河间驴肉火烧。2010年,作为我省参加世博会的唯一餐饮业代表,保定会馆精挑细选了五种以“直隶官府菜”为代表的冀菜,入驻上海世博园中华美食街,其中之一便是保定驴肉火烧;河间驴肉火烧同样声名远播,很多南方城市认识河北小吃就是从河间驴肉火烧开始的,其制作技艺在2011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巴掌大的驴肉火烧已经堪称一张闪亮名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它领略到河北饮食文化的魅力。
驴肉火烧:诞生于民间智慧
如此美味的驴肉火烧,起源于何时、何地?有些遗憾的是,驴肉火烧的起源史如今已经无法确切考证,留给人们的只有被代代传说的传奇故事。
近日,在石家庄市和平东路李春秋驴肉火烧店,记者见到了河间驴肉火烧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李春秋。趁着火烧还没做好,李春秋先给记者讲起了他从老辈子人那里听来的“河间驴肉、驴肉火烧与帝王二三事”。
有着“京南第一府”美誉的河间,自古就是水草丰美之地,很多农家都养驴。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曾路过河间,当地一书生“杀驴煮秫(即黏高粱米)”招待李隆基,李隆基吃后连连称赞,河间当地出产的驴肉由此鲜美之名远扬。那书生便是唐代诗人、李隆基在位时的重臣王琚。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乾隆下江南路过河间错过住处,只好宿于农家。主人家惊闻皇帝驾临,仓促之间准备吃食,把吃剩的面饼里塞上驴肉,用大锅煲热呈上。没想到乾隆吃后龙颜大悦,主人一家也因此受到了赏赐,驴肉火烧的雏形由此而来。驴肉火烧还有一个美名叫“蛤蟆吞蜜”,据说也是乾隆所起。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宫内太监多出于河间,宫中擅长烹饪的御膳房太监告老还乡,将驴肉火烧等宫廷吃食的制作技艺带到了民间。在河间流传一句民谚“要吃饭,河间转”,便是当地作为“美食聚集地”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