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大规模园墙修缮预计明年3月完工
颐和园内装物理监测仪,可采集风速、温度、湿度等数据 摄/法制晚报记者 曹博远
颐和园是以万寿山、昆明湖及诸多宫苑建筑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今年,颐和园启动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园墙修缮,预计明年3月完工。
措施 “古董”园墙今年大修
颐和园园墙长达8公里,北面园墙建于清乾隆时,东、南、西三面园墙建于光绪十七年,可谓“古董”园墙,是颐和园的第一道景观。颐和园副院长邹颖介绍,当初乾隆建园时不设围墙,把颐和园景观与玉泉山及周围的稻田融为一体,慈禧重建颐和园时才把围墙建起来,后来因政局不稳又进行加高。
目前,园墙存在用料杂乱、开裂、鼓闪、局部坍塌的现象,大范围存在安全隐患。
今年颐和园启动大规模园墙抢险修缮,将拆除歪闪严重的部分,重做基础,添配地栿石,统一恢复为虎皮石材质、传统麻刀灰勾缝、宝盒顶墙帽,还将统一高度。西门至南如意门段的一期工程已完工,修缮范围为1663米。目前正在进行西门至北如意门段的二期工程,修缮范围为1886米,计划明年3月完工。
南湖岛年内完成修缮
颐和园南湖岛位于昆明湖南部,是连接17孔桥、东堤、西堤的重要建筑,包括龙王庙、涵虚堂、澹会轩等23座建筑,是清代宫廷祈雨的重要场所。岛上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被毁,光绪时重修。
2007年涵虚堂全面整修,其他建筑因多年未修缮存在漏雨、油饰剥落等现象,个别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本次修缮计划今年底完工,将来用以进行文化展示。
监测“细”到了微环境
颐和园成为世界遗产监测试点单位后,监测内容包括古建筑、古树名木、建筑彩画,以及水文地质等环境要素,游客量、噪声等人为活动影响,有些监测还“细”到了微环境。如对颐和园长廊的古建筑彩画所处微环境、彩画色彩信息分别进行指标监测。
同时,通过物理监测仪采集风速、风压、照度、温度、湿度等数据。这些数据在与彩画监测数据积累一段时期后将为探明彩画病害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提供依据。
长廊项目开展后,今年颐和园又选取了涵虚堂等5处开展微环境监测,布点覆盖全园。
释疑 咋平衡游客量与文保容量?
邹颖介绍,颐和园原来是私家园林,现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传、国家重点园林对游客开放,文物保护确实存在一定难度。目前颐和园年游客量在1400万左右,与园林文物保护容量不能达成平衡。
对此,颐和园采取了分区游览的办法,对晨练的本市市民尽量引导到西区非主要游览区进行,对在主要游览区行走的外国及外省市游客,将进行监控,及时采取疏散措施。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密集时,将在拥挤及易对古建、游客产生危险的地段设单行线,在佛香阁、文昌院等节点限制人流。
如何解决园外古建被占用?
邹颖介绍,从1998年申遗一直到现在,颐和园陆续收回古建环境,但目前还有一些场所尤其是园外场所被占用。周边历史上属于颐和园范围内的场所,以前是外围景观,如升平署就属于中央党校,东宫门一处地方被二炮占用。
对此,颐和园一方面通过政府积极呼吁,另一方面也需要充裕的时间解决,有的涉及到历史问题,解决起来有难度。文/记者 谢璐
【责任编辑:王春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