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进行时】机械学院找准“痛点”以人才战略促“双一流”建设
“人才就像军团,用好了,才能打赢‘双一流’建设之战”,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铁军教授这样说。机械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以人才战略作为突破点,按照《河北工业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方案》,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科学谋划,占领“一流科研”高地,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服务经济发展,壮大了实力,办出“河北工大”特色。
找准自身“痛点” 大力引育人才
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成为一流大学。通过与同类高校的对比,机械学院发现制约自身发展的一大“痛点”就是师资问题。为此,学院把人才战略作为重中之重。
借助学校的有利政策,瞄准需求,学院盯紧相关高水平人才,实现高水平人才新突破;按照需求,依据名导师、名校、国外经历、高水平成果的原则遴选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必须进团队;发现有潜质的青年人才,从内外部环境创造条件,整合相关成果,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新突破。对于高层次人才,快速行动为他们创造条件,选配人员组建研究团队。
复杂装备设计领域的知名学者韩旭
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人物陈勇
智能护理机器人“之父”郭士杰
经过多年的人才引进和梯度建设,学院的师资队伍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学院软引进院士2人,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千人计划”教授3人。2017年引进优秀人才14人,新增“青年千人计划”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元光学者-启航岗A类人才1人,优秀博士9人,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士4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未来人才引进上,学院提出每个二级学科配置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或千人领衔的创新团队,每年引进高水平青年教师10人左右,每年引进或培养杰青/长江/千人层次1人,青年长江/青年千人/优青层次或者省级人才称号的1人,到2020年达到教师总数230名左右。
强化内涵,凝练学科特色
5个“带头人”代表的5个研究方向,是学院聚集人力和财力资源,向科技深度挖掘的成果。学院重点建设以韩旭教授为带头人的工程设计与可靠性、以檀润华教授为带头人的创新方法与创新设计、以郭世杰教授为带头人的特殊环境下机器人技术与系统、以陈勇教授为带头人的新能源汽车与特种车辆、以李铁军教授为带头人的精密加工与高端装备制造5个研究方向。
面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学院以支撑国家尤其是和京津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引领学术发展能力、彰显学科实力与水平为目标,凝练学科特色,确定科研方向,完善科研团队人才年龄和学缘结构,建立高效和谐科研团队,并积极申请和建设各类科研平台。
世界Triz领域最高奖阿奇舒勒勋章获得者檀润华
李铁军教授带领的“智能化建筑施工装备及其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入选
第二批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郭士杰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智能移乘护理机器人亮相高交会
学院调整或关停部分实力弱、发展乏力且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梳理学科间关系,调整和优化存在资源浪费的重复建设学科、投入产出效益低的学科;对优化调整后的学科,实施重点建设、绩效考核和滚动评估。
完成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优秀人才“撑起”的师资。学院每年设立10项左右的院级教改项目,培育校级、省级教学立项和教学成果奖励;每三年设立8项规划教材方面的立项,围绕课程体系,提升教材建设水平。2017年,学院获3个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本科教学工作上,学院借助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体制等方面凝练,寻找突破口。到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三个本科专业完成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到2020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完成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最终实现学院本科专业全部通过认证。所有课程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开设、评价,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合理优化。鼓励教师带领优秀学生提早从本科阶段进入实验室做科研项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车辆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研究生培养上,加大优秀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的推免比例,保证优秀生源,对优秀生源给予奖励。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积极借鉴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的好经验,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培养体系:包括基于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整合;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跟踪机制和定期考核机制,完善研究生学术交流机制;实行学位论文全盲评审制度;研究生选题与开题规范管理;形成导师组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开设学术论文写作的培训课程;学位答辩增加预答辩环节等等。
在博士生培养上,学院以科研团队为基础,建立导师组培养博士生的机制,发挥导师组内成员的所长,使研究生在文献综述、科学问题提炼、研究方法和手段和高水平论文撰写等能力得到提升。2016年至今,授予博士授位15人,硕士授位300人。 博士就业率达到100%, 硕士就业率达到96%。
学院加大联合培养的力度和投入,建立和完善联合培养制度,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届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率逐步达到50%。2016年至今,赴境外学习交流学生5人。来华学习交流学生数9 人,包括5名本科生和 4 名研究生。2018年秋季,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班将开始授课。
测控代表队参赛作品《自然风驱动太阳能电池板除尘系统》在“神雾杯”第十届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兴冀车队驾驶自主研发的赛车飞驰在美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FSAE的赛场
科学谋划,占领“一流科研”高地
占领“一流科研”高地,优秀人才要当“领头羊”。
2017年,学院获2017年度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檀润华教授著作《TRIZ及应用:技术创新过程与方法》列“2010-2014年中国高被引图书”“科学学与科研事业”学科第一位;李铁军教授带领的“智能化建筑施工装备及其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入选第二批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韩旭教授团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1项;郭士杰教授团队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获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课题或任务5项;成立阿奇舒勒TRIZ研究院中国分院。
在具体工作中,学院加大优秀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学科和科研管理,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软、硬件环境;科学调配各类科研资源,建立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资金、设备、实验室场地的调配机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京津冀的地域经济需求,确定科研方向,完善科研团队人才年龄和学缘结构,建立高效和谐科研团队,并积极申请和建设各类科研平台;处理和协调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促进科研、教学工作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各类科研项目申请和立项工作,争取更多科研经费等外部资源的资助;瞄准国际科学前沿、热点问题和学科交叉领域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撰写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储备省部级一等奖的数量,实现国家级科技奖励的突破。
学院提出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的突破,每年10-14项,其中青年基金4-6项,面上基金6-8项。
长江学者韩旭教授团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加大产教融合力度 服务地方经济
举办“2017工程科学先进设计与分析国际研讨会”
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各领域的“领头羊”更是倾尽全力,各显神通。在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推广方面,檀润华率领的团队面向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从事技术创新方法理论研究、工程化关键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开发及其推广应用工作。与中国化工集团、中车集团、中船重工、三一重工、广州无线电集团、宝钢集团、中钢集团等大型国企和龙头企业合作,提供创新技术支持。参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牵头申报的欧盟OIPEC项目,河北工业大学获得科研经费9.2234万欧元。
在特种机器人产业化推广方面,张明路率领的团队形成了针对石化行业的全方位立体式危化品泄漏监测与预警机器人系统。成功应用于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克拉玛依炼油厂等一些企业。研制完成了一台自适应灾难救援机器人,配给武警、消防、地震等专业救援队伍。研发成功了核电站多功能水下爬行机器人,可代替人工用于核反应堆和乏燃料池的异物打捞工作,并在大亚湾核电站实现了工程示范应用。完成20余项特种机器人装备的研发,在中科院、河北建工集团、中广核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实现了示范应用。入选洛阳市首批“河洛英才”计划,获得3000万元启动资金,已在洛阳高新区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建立了河北工业大学“特殊环境下服役机器人”洛阳创新中心及生产基地。
OIPEC技术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创新引领 方法先行”高端论坛-对接洽谈
在智能化建筑施工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方面,李铁军率领的团队最早成为“863”计划和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开展建智能化筑施工装备研究团队。研发出系列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化施工装备。引领中国建筑施工智能化装备的发展,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进步。与河北建工集团(中国500强)、华夏幸福基业(中国500强)、中南建设(中国500强)等合作,落地廊坊机器人产业园,推进产业化。具有千亿产值的产业背景。
在特种车辆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推广方面,陈勇教授自2008年-2014年期间主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DCT/7DCT/6MT/6AMT变速器研究开发工作,通过与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陈勇、武一民率领的团队与日本埼玉工业大学开展联合研究,获得一整套齿轮钢的最优热处理工艺与最佳合金组成的全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水平国际领先。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基于全新车身架构的轻量化纯电动轿车集成开发技术研究,研究水平为中国领先。通过与云乐车辆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使此项技术得以应用。与唐山亚特、昌骅、亚峰等专用车辆厂开展合作,相继开发了仓栅式半挂运输车,平板运输车、载运货车、压缩式垃圾运输车等特种车辆;与军队总后等开展技术合作,先后完成了排爆机器人、导弹搬运双向叉车、自行火炮炮塔通用拆装台架、武器弹药装卸搬运车、履带式沙滩登陆车、火箭弹搬运车等装备,为提高我军军事装备技术水平做出了贡献。
学院聚焦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与产业接近的方向,重点支撑泰华智能装备研究院、张北研究院、富士康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拟)的建设。与 SMC 等国际公司合作建立面向人才培养的联合实验室。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学院发挥一流学科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的提升。借助雄安新区的规划、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 天津市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陈勇教授应邀参加2016年亚太新能源汽车国际峰会
文/宣传部 图/机械学院提供 审核/机械学院 陈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