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里看医改:必须控制医疗总费用

24.04.2015  17:31

  ●在调整医疗价格的同时,必须控制医疗总费用。技术服务费涨上去,药费耗材费必须降下来,不能出现“两头翘”、加重患者负担

  最近,一位朋友全家外出旅游,途经江西九江,小孩腹痛不止,立刻前往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住院手术。7天后,小孩痊愈出院。一看账单,总计7557元。

  “得个阑尾炎,白种一年田”,这曾是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原以为夸张之辞,未料果真如此。笔者仔细分析费用清单,竟然看出不少门道,姑且称之为“阑尾炎经济学”。

  在账单上,阑尾炎切除术600元,再加上术中麻醉、监测、镇痛等费用,总共是1740元,占总费用的23%。护理费更便宜,一级护理每天8元,二级护理每天6元,总共85元;床位费也不高,7天共231元。那么,钱究竟花在哪里了?原来,西药费3098元,耗材费1067元,二者占总医疗费的54%,这才是“重头戏”。

  恰巧,有网友晒出一张美国阑尾炎手术清单,总费用32018美元。其中,手术费8500美元,再加上麻醉费、监测费,总共是16930美元,占总费用的52%。药费667美元,输液费563美元,耗材费4290美元,总计5520美元,占总费用的17%。

  从费用构成上看,中美差别很明显。在美国,手术费是大头,药品是小头,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在中国,手术费是小头,药品是大头,体现的是物的价值。也就是说,中美医疗费的构成,差别主要在于技术所占比例。

  中国的阑尾炎手术定价这么低,是不是意味着患者的医疗支出也很低?笔者查阅了2009年北京市18家三级医院的急性阑尾炎住院费用,平均为5032元,最低的仅2508元。同是阑尾炎,收费为何如此悬殊?单看手术费、护理费,各家医院相差无几。其差距主要体现在药费和耗材上,而这部分恰恰是一个“弹性区域”。由于人体千差万别,医生治病并非按照一个绝对的标准化流程,而是允许因人而异。很多药品既可用,也可不用。不用有不用的道理,用有用的理由,全在医生的操控之中。例如,做一个阑尾炎手术,至少需要一名医生、一名助理、一名麻醉师、一名护士,手术费600元绝对是亏本。但是,堤内损失堤外补。由于医保采用的是按项目付费制度,上不封顶,医生自然会通过多开药、多消耗来弥补亏损,增加盈利。可见,单项手术定价低,并不意味着患者少花钱。

  畸形的医疗价格,不仅扭曲了医疗行为,而且拉升了医疗成本,损害了公众利益。只有理顺医疗价格,让医生靠技术吃饭,才有可能减少医疗浪费。但是,在调整医疗价格的同时,必须控制医疗总费用。技术服务费涨上去,药费耗材费必须降下来,不能出现“两头翘”,不能加重患者负担,否则就会民怨沸腾,导致相关改革半途而废。最近,重庆市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后,部分尿毒症患者抗议负担加重,政府不得不恢复医改前的价格,这一教训值得深思。

  调整医疗价格的目的是降低医疗总费用,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有升有降、增减平衡,更不是让患者为改革“埋单”。医疗价格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与医保、医药改革联动,确保患者利益不受损,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负担不加重。例如,在实行药品零差率的基础上,医保部门科学测算医疗成本,实行按病种付费,付费总额封顶,医院节余自留、亏损自担。对患者来说,手术总费用降低,报销比例不变,实际支出不会增加。对医生来说,只有少消耗,才能多节余,过度治疗自然得到遏制。

  小小阑尾炎,暴露了医疗体制的“痛点”。希望有关部门以阑尾炎为“切口”,举一反三,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让老百姓真正成为医改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