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铜雀春深时 曹冲称象处,今天去这吧!
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邺镇村门楼牌坊(河北台李芳 摄)
河北广播网记者报道:邺城,位于今天的邯郸临漳县,曾经是六朝古都。三国时期,曹操在这里奠定了曹魏基业,开启了繁荣的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邺镇村就位于邺城遗址区内,走进今天的邺镇村,“汉风魏韵”依然处处可见。
走进邺城遗址,悠扬的古筝旋律回荡在耳边,这是蔡文姬所作的《胡笳十八拍》,曲子讲述1700年前“文姬归汉”的故事,相传曹操曾在铜雀台上,宴请被匈奴掳走12年的蔡文姬。
铜雀三台遗址(河北台李芳 摄)
邺城遗址公园讲解员:“曹操平定匈奴收复北方后,花了数千金把蔡文姬在北边接了回来,并在铜雀三台上给她接风洗尘,蔡文姬百感交集之下做了她的成名曲《胡笳十八拍》。”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诗中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的就是这个铜雀台。当时铜雀、金凤、冰井三台耸立在邺城西北,铜雀台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楼顶放置高大的铜雀雕像,比现在十层楼都高。
铜雀三台之一“金凤台”(河北台李芳 摄)
讲解员:“当时的居民遥望三台的话就像在看天宫一样,每到春深秋末的时候,铜雀就被云雾缭绕,仿佛在天尖上一样,就有了当时的一道美景叫‘铜雀飞云’。”
讲解员介绍说,邺城南面漳河、背靠太行,在古代,战略地位险要,平定北方后,曹操对邺城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建设,它的建筑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讲解员:“第一它是第一个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另外邺城是第一个中轴对称的城,像后来的洛阳城、长安城,包括元明清三代的紫禁城也都是中轴对称的城,都是效仿邺城而建,包括日本的一些城、朝鲜的一些城也都是。所以它在整个东南亚都是特别出名的一座城。”
如今三台遗迹依然清晰,让人追忆当年繁盛。丰厚的文化底蕴,历千年而不竭,依然滋润着邺城后人。
具有汉阙建筑特征的村民中心(河北台李芳 摄)
邺镇村与邺城遗址仅一路之隔,是临漳县境内唯一以“邺”命名的村庄。邺镇村的建筑传承着汉魏风格,街道宽敞、笔直、对称,灰裙、白墙、黛瓦的屋舍,齐齐整整。临漳县农工委常务副书记郭贵昌介绍说:“颜色、花式、这些标志、檐口,一些街点上也突出汉魏这个文化符号结合起来,像这些汉阙,阙是汉代标志性建筑,像村委会、村门楼牌坊都是汉阙的形式。”
村里的文化墙上绘制了很多与邺城有关的成语故事。(河北台李芳 摄)
街道两侧绘制的成语典故墙,更给这个村落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临漳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王福生说,文化墙上共绘制了二三十条成语故事,都与邺城相关。
王福生:“邯郸是成语典故之乡,其中邯郸地区的成语典故有三分之一就在这个邺。比方说曹冲称象、西门投巫、破釜沉舟,弄这些成语典故主要是让村民进一步了解邺地这个地方的一些历史典故,彰显我们邺地的文化。”
河北电台记者李芳(左)采访临漳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王福生(右)。(邯郸台路娟 摄)
王福生说,这里以民风淳朴著称,主要传承于当年曹操在这里的严格依法治理。
王福生:“过去这地方民风不淳,老百姓爱诉讼,曹操就在这个地方整顿风俗,传播文化,用文化去教化人,依法治国,不准诽谤,不准拉帮结派,不准无中生有。后来这的风气就转变了,一直到现在这地方比较文明、和谐。”
邺镇村所在的乡镇名叫香菜营乡,据传,起名源于因为给邺都种植香菜而得名。如今,邺镇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蔬菜种植,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开始交易,拉菜的货车络绎不绝。市场负责人李书清说,买这里的蔬菜保证没有农药污染。
河北电台记者王智博(中)、李芳(右一)在古邺蔬菜交易市场采访市场负责人李书清(左一)。(邯郸台路娟 摄)
李书清:“曹魏时期的大都城,咱这个地方种的菜供都城郊区人民吃的,所以说它有历史渊源。”
记者:“咱们这个菜有什么特点啊?”
李书清:“品质比较好,水土没有污染,相当健康的。”
在邺镇村村民中心对面,有一面光荣榜。墙上贴的都是被村里选出来的好儿媳和美丽庭院示范户照片,良好的村风和民风,已经融入邺镇人的生活,孕育出了独特的村落文化。邺镇村村支书陈和平说,正是由于千年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好村风发扬至今。
村里将评选出的好媳妇、美丽庭院示范户照片贴在光荣榜上。(河北台李芳 摄)
陈和平:“一个好媳妇带一个好家庭,一个好家庭带一片好家风,一片好家风能带整个村的好村风!”
茶余饭后,纳凉聊天,邺镇村长辈们经常将汉魏历史讲给年轻人听,许多人都能随口讲几个成语故事。
走进香菜营乡小学,学生们正在朗诵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河北台记者王智博、李芳、李璐,邯郸台记者路娟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