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百场、利润30%,“选美经济”背后几多丑态?

09.12.2014  21:04

    [选美乱象窥视:“顶级比赛”一花二主]

    同一项“世界级选美赛事”,一模一样的比赛名称,却有两家公司争相举办,且都称具备授权资格。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日前审理的一起“选美”冠名权之争,向世人揭开“选美热”的一角。

    “国际世界旅游小姐模特大赛”“世界地球小姐大赛”……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各种类型的选美比赛。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打着“世界级”赛事称号,总决赛多在国内。

    选美比赛背后蕴藏哪些玄机?记者调查,一些大赛的组委会一般只是临时机构,真实性无从查证,其实际的操作者往往就是某商业公司。粗略统计,每年我国举办的选美赛事大大小小超过100个。

    [丑态百出:冒充多国佳丽,低俗化“”冠军]

    近年来,“选美风”愈刮愈烈,然而,各种比赛鱼龙混杂、难辨真假,甚至丑态百出,如参赛选手滥竽充数、选美结果低俗化、赞助商用钱“”冠军。

    “我见过最夸张的做法是一家公司邀请20个俄罗斯选手冒充20国佳丽参赛。”北京文化传播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低俗化倾向,“越选越丑”成话题。一些不规范的选美比赛中,选手穿着暴露,炒作手法低俗,评委点评毒舌,种种出格做法只为吸引公众的眼球,谋求短期经济效益。

    评选规则有猫腻,赞助商影响比赛结果。如果有企业提出赞助比赛,但指定某个选手能够获取一定名次,一些非正规比赛的主办方很难拒绝。

    [选美亟需“整容”:不能只见利益而无监管]

    选美等娱乐活动的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

    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一行还算是高产出、低投入。选美行业一般情况下的利润率保持在30%至35%。如果是“世界顶级”选美比赛,仅赞助商冠名费一项就能达到上千万元。

    一些地方发展追求“眼球经济”,选美活动多与地方政府举办的“旅游节”“文化节”“等捆绑式推出。“一场活动下来,地方政府赢得了名气和关注,还带动了地方经济收入的增加,何乐而不为?”然而,现实中,却常常出现“政府办节,企业遭劫”的现象。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教授竹立家指出,选美乱象频出,不仅扭曲了选美的本质,还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相关部门亟需对此予以规范,不能只见利益而缺乏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