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代农户75载守护“抗战胜利纪念楼”
中新社唐山9月2日电 题:河北三代农户75载守护“抗战胜利纪念楼”
中新社记者 白云水
“明天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啦!”9月2日,69岁的张建成老人比往常起得更早,他精心打扫院子,帮老伴儿收拾屋里屋外,“每年这时总有各地的客人来参观我‘家’,得随时准备招待”。
眼下,虽然到了收花生的季节,但张建成说,他家的农活儿得缓一缓,因为待客比农活儿更重要。
张建成的“家”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城西北20公里的池家屯村,建成于1946年,是一座经历了75载岁月洗礼、一个叫“抗战胜利纪念楼”(以下简称纪念楼)的地方。
与普通北方民居相比,纪念楼的建筑风格显得与众不同:整体为两层青砖、木架结构。纪念楼顶端分别雕刻着工、农、兵等人物,以简单对话形式呈现出他们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纪念楼是我爷爷张治全为纪念抗战胜利、教育子孙后代而建成的。”张建成说,爷爷是冀东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生前先后担任过中共遵化县委书记和冀东抗战联合会主任等职务,抗战期间负责在冀东地区秘密发展党员。
1945年抗战胜利时,爷爷张治全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决定拿出全部积蓄,动员全家力量,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一座抗战胜利纪念楼。
“当时建这样一座小楼很不容易。”张建成说,爷爷带着全家人苦干一年多时间,纪念楼终于在1946年底建成。同年,为纪念冀东25县在抗战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张治全还倡导在离纪念楼不远处的自留地里建起了烈士陵园。池家屯附近十几个村庄的民众纷纷响应,捐米捐款,终于将37717位抗战烈士们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
当年,由于烈士陵园的石碑底座上,刻着“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这引起了当时国民党的不满,张治全因此身陷囹圄,被折磨致死。抗战胜利纪念楼和烈士陵园也惨遭破坏,损毁严重。
面对逆境,张家对纪念楼一直不离不弃,住在里面坚定守护。张建成的父亲张守业不止一次告诉6个儿子:爷爷当年盖楼不容易,咱们一定要想法儿保住它。
1960年,当地政府拨款修复残楼。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又遭毁损,1985年,政府再次拨款维修。2008年,冀东二十五县烈士陵园与“抗战胜利纪念楼”被认定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每逢清明节和抗战胜利纪念日,我们都会到纪念楼回顾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附近学校也会组织学生来祭奠烈士,许多烈士后代也会从全国各地赶来瞻仰纪念楼。”池家屯村党支部委员管秀军说,张建成守护的不仅仅是老一辈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更是需要万古传承的爱国情怀。
如今,张建成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早就提出接他们到城里享福,夫妻俩总是一口回绝。张建成的妻子郝素香说,“现在,觉得住在这里很自豪,守着它过日子很有意义!”
“每到假期,我和妹妹都爱来爷爷家住。这个‘小楼’有听不完的故事,我们回学校时会和同学们分享这些故事,大家可爱听了。”张建成的大孙女张齐涵骄傲地说,等将来长大了,自己也会担起一份守护纪念楼的责任。(完)
编辑:【郝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