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车市旺季临近看清消费“陷阱”防忽悠
本报记者 翟相哲
临近年底,不少市民开始盘算着,买辆车回家过年,或春节时带着家人去旅游。那么,新手在购车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缴费时又要避免哪些“陷阱”?
近日,记者采访到不少业内专家和工商部门负责人,为市民解读一些购车中的注意事项,并支招如何选车、买车及售后服务保障维权等,让消费者购车时不当任人宰割的“菜鸟”。
A
看清几种典型消费陷阱
在当前汽车消费中,消费者有可能掉进哪些消费陷阱呢?对此,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列举了以下几种,供消费者参考。
不主动签订合同型:商家在销售汽车时,常常不主动与消费者签订购车合同。根据调查,目前汽车经销商在整车销售时,不主动与消费者签订购车合同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如果消费者因为车型配置、价格、交车时间、付款方式等问题与商家发生纠纷时,因没有合同,消费者维权时没有证据。
虚假宣传吹嘘型:在汽车消费中,有利用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的情况。如有位消费者购买一辆家用轿车,宣传资料标明方向盘助力配置是电动液压型的,但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是机械液压型,这两种助力配置的差价是4000多元。
利用合同设置消费陷阱型:有部分商家应消费者的要求签订了购车合同,但在合同中故意模糊核心内容,为欺诈埋下伏笔。如一位消费者买了一辆货车,签订合同时,商家故意不填写车辆品牌、型号配置和生产厂家,消费者交款提车时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品牌和车型,而是其他杂牌车。由于车款已交,消费者轻信了销售商的承诺,为日后维权带来了隐患。
宣传、承诺表里不一型:目前,部分汽车销售商在开展促销活动时,利用导购员的强势宣传诱导消费者,但是其宣传的优惠内容又不在合同中体现,仅凭导购员口说,致使部分维权意识淡薄、防范能力不强的消费者上当。当场不开发票、不交车、不签订合同、不留文字的承诺,给商家设置消费陷阱留下空间,消费者发觉上当却为时已晚。
B
购车前做到心中有数
说到如何购车,业内专家表示,消费者购车前应及时掌握汽车价格信息和动态,如哪些是新上市车型,哪些是老款车型。一般新上市车型是很少有降价信息的,而老款车型为了让位于新车型,降价幅度优惠比较大。“因此,建议消费者买车若想有一个较大的优惠,不在乎新老款车型的话,可以选择新车上市之后购买老款车型。”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购车应尽量避免因一时冲动,买到短期内有可能大幅度降价的汽车。这就是说消费者在购车前应该对车型资料以及近期该款车型的市场价格信息有较全面的了解。获取价格信息的渠道有多种,例如到网上查询报价,对比厂家指导价和经销商报价,若是相差不大,而经销商给出的优惠又是实实在在的,就值得考虑。
对于商家给出的某些承诺消费者不可随意相信,对于宣传资料上的基本参数,消费者更要理性看待,如百公里耗油量、上门服务时间等。涉及一些技术类的问题,可找拥有该车型的车主打听打听,或向经验丰富的修车师傅打听,做到购车心中有数。
C
购车需签订规范合同
针对以上汽车消费陷阱,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购车时要与商家签订由工商机关监制的规范性购车合同文本,拒绝签订商家自制的格式合同,确保公平交易。
另外,业内人士也建议消费者不要轻易交付定金和购车款。在选好车型后,首先把品牌、型号、配置、价格、付款方式、保质期限、交车时间等主要内容,通过合同的方式明确后再交款。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和商家的口头承诺。对广告宣传内容要仔细甄别,尤其要详细了解清楚商家优惠、降价让利的实质内容,预防掉进以“优惠”为名的消费陷阱。
消费者一旦遭遇消费陷阱,要及时要求商家兑现承诺,遭到拒绝后,要备好凭证,向工商部门申诉举报或向当地消委会投诉,直至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链接
购车协议该如何签
面对页数众多的协议时,作为消费者是不是会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呢?能细致地研读购车协议的究竟又有多少人呢?这时,消费者应当擦亮眼睛,不能被繁杂的协议内容给迷惑了。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协议内容应具体明确以下三点:
1、应明确所购车型、价格、购买日期、提车日期、质量责任、“三包”期限、“三包”详细内容等具体条款。
2、要完善售后服务条款,要写明质保周期,首保是否免费、首保里程多少;小保养、大保养费用如何计算等。
3、明确解决纠纷的途径。书面协议应明晰双方权责,不能泛泛而谈,避免将来发生纠纷时难解难分。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