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玉:与敌人苦战一晚上才突围
赵良玉:与敌人苦战一晚上才突围
老人说,当时心里只想着打敌人,手腕被子弹擦伤都不知道
■赵良玉老人说,很想有生之年和老战友见上一面。
91岁高龄的赵良玉,仍清楚地记得当年日寇在村里破坏庄稼、欺凌百姓的场面。当年,为了保卫家乡,他和本村及附近村子的千余名同乡毅然走上了抗日前线,很多人走后再也没能回来。回想起那场誓死抵抗侵略者的战争,赵良玉坚定地说:“上阵杀鬼子,宁可沙场战死,也绝不投降。”
档案
赵良玉
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南铜冶村人,1923年出生,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七分校。1940年1月加入国民党。1941年7月至1942年4月,先后在所在部队任见习官、中尉排长。1945年的一场战斗中,赵良玉和少部分战友成功突围,但却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后来只好回到家乡南铜冶村。
走近老兵
老人今年91岁
喜欢听京剧 爱看金庸小说
近日,凉爽的微风驱散了夏日的炎热,空气格外清新。位于鹿泉市南铜冶村的赵良玉老人家中,整洁的农家小院宽敞、明亮。老人正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休息。
赵良玉老人今年91岁,膝下有四子二女。大儿子和三儿子已经过世,现在由二儿子和四儿子轮流照顾他。近两年,老人的听力时好时坏,吐字也不再清晰,但身体比较硬朗。早晚骑着三轮车出门遛弯是他多年来的习惯。老人平时最喜欢的就是听京剧,每天早上都要唱上一嗓子。老人也是金庸迷,金庸的小说不知看了多少遍。赵良玉的四儿媳说,老人以前也喜欢写写毛笔字,现在身体大不如前,已经很少拿起毛笔了。但听说记者是为抗战胜利做系列报道,老人再次拿起笔,认真地写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赵良玉握笔时,右手内侧腕节处有一个很显眼的伤疤“这是在一场战斗中被子弹打伤的,所幸没打到关键部位,现在这只手还能正常活动。”老人说,1945年一场战斗中,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他所在的部队被打散。赵良玉侥幸突围后返回了家乡南铜冶。
如今,赵良玉已五世同堂,儿女孝顺,日子过得很幸福。虽年事已高,但老人对70余年前的抗日经历仍难以忘怀。想起那些同生共死的老战友时,赵良玉老人红了眼眶:“30年前还有人来看我,如今早就已经没有联系了,毕竟大家都老了,身子骨都不行了。” 老人说,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有生之年能和老战友见上一面,共叙那段沧桑岁月。
记忆深处
16岁离家 步行至西安考入黄埔军校
赵良玉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4岁时,他第一次在家乡看到了日本人,“当时很多鬼子会说中国话,他们想吃山药时,天黑后会到地里挖山药吃,把地里搞得乱糟糟的。那个时候乡亲们都害怕他们,谁也不敢靠近。”
为了更好地赡养母亲,赵良玉14岁就结了婚。1938年,正值抗日高潮,得知很多年轻人都去前线打鬼子了,赵良玉深受鼓舞。他也希望为抗日尽自己一份薄力,便征求母亲的意见。“我娘以为我不敢,就随便应了一句说去吧。那时个性强,得到母亲的应允,就开始打听当兵的事。当时就想着上前线打鬼子,把这些侵略者赶出家乡!”赵良玉说,1939年4月,经北铜冶人邢泽中介绍,他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和刚过门一年多的妻子,和附近村子的一千多名同乡一起,沿太行山脉步行至西安,考入了黄埔军校。
1939年5月至1941年5月,赵良玉在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西安王曲)学习。当时,黄埔军校分几个纵队,有步科、骑兵科、炮兵科、辎重科、工兵科等。大家接受骑兵教育、士兵教育、士官教育、军官教育等,为上战场打鬼子做准备。赵良玉学的是步科。
战场上就想着打仗 受了伤也不知道
1945年,赵良玉所在的部队在当时的河南省林县遭到一股日军包围。“当时鬼子人数不少,他们都开着大炮,而我们的部队只有大几百人,而且只有步枪。眼看敌人就要打过来了,我们明白自己明显处于弱势,但还是拼死抵抗。”赵良玉当时是副连级,但与战士们一样,用步枪跟敌人战斗。
如今,这场战斗的细节,赵良玉已经记不清了,就连当时所在部队的番号,他也说不上来了。他记得的只是他所在的部队整整打了一个晚上才成功突围,突围后队伍也被打散了。突围后,赵良玉才发现自己的右手腕被子弹擦伤,后来留下了一个很深的伤疤。而他投身战斗,受伤时竟毫无感觉。
赵良玉打了几年仗,主要在河南林县一带,经常来回跑,没有固定的地点。敌人来袭,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往前冲,与鬼子短兵相接。每杀死一个鬼子他心里就会很痛快。打仗的时候,他们会带着干粮,饿了就吃上一口,但更多的时候是不知道饥饿。虽然日子过得苦,但从没想过要回家。他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怎么打仗,怎么杀鬼子。
上千同乡赴战场 战后仅有几人返乡
那场战役后,赵良玉和少部分战友成功突围,但却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后来只好回到家乡。回忆起那段战争往事,这位脸上刻满沧桑的老人感慨不已。他说,当时同村及附近村子一起去报考黄埔军校的有一千多人,但后来回到家乡的不过几人,很多人都在战场上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赵良玉回乡后不久,日本便宣布投降了!得知这个消息,赵良玉心里极其激动,至今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仍然难以平静。
此后,赵良玉在家乡务农、教书。因为孩子多负担重,生活条件不好,他凭借上学时打下的文化功底教了几年书。“语文、数学我都能教,我的学生也不少。”他说,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想起那些峥嵘岁月时仍恍如昨日。
你身边有没有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请拨打96399与我们联系,让我们走近老兵,倾听他们的记忆。
□文/图 本报实习记者 杜倩倩 记者 苗静 石维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