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孙遥城里忆故人
孙犁故居客厅摆设(河北电台刘瑾妍 摄)
今年是我国已故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先生诞辰102年。清明时节,记者来到孙犁先生的故乡—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拜谒孙犁故居,走访大师乡邻,踏寻历史记忆。河北电台大型走基层系列报道《走进魅力村镇》请听第五篇《孙遥城里忆故人》。
走进安平县孙遥城村中心,一座用青砖墙围成的院落呈现在眼前,院子大门上方悬挂着莫言先生题写的匾额——孙犁故居。孙犁故居讲解员介绍说,1931年4月6日孙犁就出生在这里,他最初的创作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讲解员: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然后咱们全国不就抗日嘛,他就在这儿,也就是这棵树底下,书写了《革命战争文艺论》和《鲁迅论》,从此呢,孙犁这个名字从这儿才开始署名。
孙犁故居孙犁和夫人旧照(河北电台刘瑾妍 摄)
孙犁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走进当代文学史的,他的代表作《荷花淀》清新、沉静、质朴而又蕴含深情,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他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当代作家丛维熙说,《荷花淀》1945年5月15日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作品的手法是革命浪漫主义,虽然描写的是抗战斗争,却没有展示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而是描绘了弥漫着水乡气息的生活画卷。
丛维熙:很多在延安的作家写的东西都是金戈铁马、烽火连天,那炮火硝烟,全是那抗日战争的,但是孙犁走的绝对是另一条蹊径,就是把战火硝烟全部淹没在他静思的文字之中。
孙犁故居中的家具摆设(河北电台刘瑾妍 摄)
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回忆说,《荷花淀》在延安广受好评还有另外的原因。
孙晓玲:因为写了荷塘、荷花,而陕北风沙大,大伙不怎么看得到这种水景,所以就觉得好。
在孙犁故居正院的南面,陈列着孙犁先生的作品碑林,一字排列着八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孙犁先生在各个时期的作品简介,从东到西依次是《荷花淀》、《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安平县文联主席王彦博长期从事孙犁作品的研究,他说,孙犁是在孙遥城村走出去的,质朴的家风、浓浓的乡情、温馨的乡韵为孙犁先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王彦博:作品中有几百处提到家乡,有的时候就是“安平,啊,我的故乡”就是这样。
孙犁故居卧室摆设(河北电台刘瑾妍 摄)
王彦博说,孙犁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还在于他的作品始终围绕的是人民。
王彦博:铁凝早就说“孙犁是人民的作家”,孙犁先生的心始终没离开人民,他的笔也始终没有离开人民,他所着眼的始终是人民。
河北电台记者焦新活(右一)、李芳(右二)采访孙犁侄子孙景西(河北电台刘瑾妍 摄)
“梦中每迷还乡路,预知晚途念桑梓!”晚年的孙犁曾以此诗句赠与看望他的家乡人。孙犁的侄子孙景西今年69岁,如今还在村子里居住。他说叔叔每次回来都跑到地里跟乡亲们拉家常。
孙景西:他回来都是车一进孙遥城村的地,他就下了车了,赶我们送他的时候,出了村才上车,那会儿回来你说格外给他做点家乡的好菜吧,他说,别,做什么我吃什么。
村里78岁高龄的刘孟威老人,每每看到有人来参观孙犁故居,都主动给人们讲述孙犁的故事。正是由于孙犁的鼓励,使他后来考上了师范,成为一名教师。
刘孟威:上高小的时候他看我的作文,他说,好,将来有发展前途,好好学习。不管家里多么穷困,你只要提出来我想尽办法给你帮助。
记者李芳采访孙遥城村村民(河北电台刘瑾妍 摄)
孙犁给家乡留下了述说不完的故事,他的作品和精神已走入家乡人的记忆深处。
近年来,安平县成立了孙犁文化研究会,规划了孙犁纪念馆和孙犁故里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了“孙犁文化艺术节”、“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安平正以孙犁大师为主角,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安平县外宣局局长马建超介绍说,全国唯一一座以孙犁命名的图书馆和文化广场也已在安平中学落成。
马建超: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不但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孙犁大师的这种风格,也能亲切体会到大师的精神和大师就在他们身边,来更好的影响这些青年一代,使大师的精神一代代传承和弘扬下去。
走出孙犁故居,漫步在村间的“荷花路”上,观赏着画满荷花的文化墙,上中学时朗读《荷花淀》的声音仿佛又回荡在耳边。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河北电台前方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