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县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荒山变青山 青山变金山
石家庄日报记者 岳金宏
初冬时节,太行山深处的赞皇县呈现一片火热的植树场面。今年秋冬季,我市在山区县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热潮,作为我市经济林建设样本的赞皇县更是全民发动,在太行山上拉开了一个个造林植树的“战场”,一棵棵核桃树苗带着人们的希望栽植入土,等待着来年的新绿和以后的丰收。
近三年来,赞皇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靠山养山”的发展新路,把一家家煤场变成了林场,把一座座矿山变成了青山,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实现了储绿与富民的双赢。特别是近两年,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植树绿化和增加收入相结合,把调整结构和培育产业相结合,在发展生态林的同时,重点发展经济林,让树“既长叶子,也长票子”。
传统模式弊端凸显
下定决心“生态立县”
赞皇是个全山区县,“七山二滩一分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受传统“靠山吃山”思维影响,这个县大力鼓励和支持开发矿产资源,一度出现了一大批小矿山、小煤场、小沙石场。煤场、小化工厂、沙场、小矿山等落后产能的税收,一度占全县4.3亿元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植被被大量破坏,很多山岭被挖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这种‘吃’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赞皇县主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的“靠山吃山”把赞皇县的优势“吃”没了。市委、市政府对赞皇县的定位是省会西部生态屏障,守护好自身的生态环境也是赞皇县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经过各层面的统一思想,全县上下逐步认识到,赞皇县决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弃长取短”、竭泽而渔,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做足生态文章,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从2012年开始,赞皇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出拯救生态环境“组合拳”:关停几百家煤场,取缔了小炼油厂等非法企业45家,关停石子加工厂59家,并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矿山企业规范整治等工程。
2012年,赞皇县在全省率先提出争创国家级生态县目标,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了高标准的《赞皇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目标。利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省级园林县城创建”三大平台,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全县各项重点工作,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大规模植树造林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水平
近年来,赞皇县成功探索多种山区绿化模式:有以大枣、核桃片区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模式;以北清河农业科技示范区为代表的“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模式;以鲍家滩樱桃园、松会葡萄园为代表的“荒山承包、大户开发”模式等多种成功运作模式,实现了“社会得绿、农民得利”的目标,在全县形成了以林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先后培育了大枣、核桃、板栗、苹果、樱桃、蓝莓、葡萄等“十大”特色林果产业隆起带,昔日的荒山秃岭、矿坑、石窝变成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绿草成茵、瓜果飘香的“绿色银行”。全县经济林面积达到90万亩,其中大枣45万亩,核桃40万亩,成为促进全县脱贫致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以满山的苍翠做资本,以丰富的林产品为资源,把青山美和产品美相衔接,把产业绿与碧水绿相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使生态文明走向更加宽广的领域。大力发展林果产品深加工,枣能元、九维生物、丸京干果、汇川核桃、蕊源蜂业等一大批叫得响的深加工企业相继建成,实现了“生态绿县”向“工业强县”的链条延伸。赞皇县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把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山水游、体验游、农家乐,下活吃、住、行、游、购、娱一盘棋,绿水青山正在一步步地华丽转身,演变成金山银山。
政通青山在,人勤绿水流。赞皇县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出独特魅力,成为“山会招手、水会唱歌、树会说话”的生态优美新山区。
2014年,赞皇县林果年产量达3亿公斤,年林业综合产值26亿元,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形成了“山山都是花果山,树树都是摇钱树”的生动景象。
经济林建设掀高潮
成为农民脱贫致富重要支撑
“万亩核桃富一乡,千亩核桃富一庄,家有百棵核桃树,脱贫致富奔小康”。核桃产业目前已经成为赞皇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热火朝天的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建设,蓬勃发展的核桃加工产业,将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共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赞皇县定于2016年年底前脱贫出列,要想富起来,实现小康,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三级跳,这就必须依靠优势,找准路径。赞皇县优势在山、希望在林、出路在果,县委、县政府把林果生产、观光旅游、生态文明和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果品强县、打造十五万亩核桃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目标。
赞皇县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建成规模如此大的核桃片区,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了一场核桃片区建设的“人民战争”。通过大田作物和核桃种植的算账对比,让群众尝到种植核桃的甜头;走出去、取真经,让群众感到核桃园建设能成功;政府敢于向群众承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群众怕什么,政府就承诺什么;广泛宣传,左邻比右舍,看到种植核桃能够脱贫致富,激发了其他贫困村种植核桃的热情,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该县采取三无偿、四配套、五协调政策,激励群众植树。“三无偿”即无偿供应苗木、无偿嫁接、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四配套”即水利配套、电力配套、道路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除此之外,赞皇县还成立果木技术专业队伍,对特困户、缺少劳动力的农户进行帮扶,在多元化筹措绿化资金,积极实施国家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采用财政补贴、免费发放树苗的方式,鼓励引导农民植树造林,做好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等“点”的绿化,加快经济林建设和森林村庄创建等“面”的建设,严禁陡坡开荒,滥采滥伐。
在赞皇县,核桃主栽植的五个乡镇都成立了核桃建设领导小组,乡镇书记任组长,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们是“核桃书记”,村里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对栽植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统一规划,整合扶贫、林业、财政、发改等扶持资金,全力打造核桃片区。
同时,该县着眼长效,建立市场销售平台,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创建互联网+联盟,开辟多样化销售渠道,实现产销良性循环,提升知名度,打造品牌效应。对行动积极的村庄进行奖励,优先供苗、优先嫁接、优先提供技术服务,对行动不积极的村减少补贴,让群众有危机感。同时,严禁牛羊上山,严厉打击任何毁苗、毁林行为。
如今,赞皇县的核桃种植业逐渐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成为全县脱贫出列奔小康的重要产业支撑。
山山都是花果山
生态环境改善让荒山变金山
山青了、水净了、气爽了,生态环境变美了。三年来,赞皇全县累计完成造林20万亩,植树1000余万株,有林地面积达到11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近3个百分点,从2011年的51.7%增加到2014年年底的60.01%,连年位居石家庄市首位,很好地发挥了省会西部生态屏障的功能。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今年二季度空气质量排名全市第一。
生态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发家致富上,长期以来的“穷闹”现象明显减少,精神变美了,社会变得和谐了。“全国绿色小康村”秦家庄,环境美、生态美、精神美、产业美,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十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历史上的全县“第一上访大村”孤山村大力发展酸枣仁加工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酸枣仁加工集散地,近年来村里实现了“零”上访。良好的生态、富民的产业、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持久动力。
在生态建设中,注重产业培育,坚持生态林、经济林并重,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共赢。目前,全县经济林面积达90万亩,农民人均近2亩核桃、2亩多大枣,核桃进入盛果期后亩均收入可达5000元。同时,以良好的生态带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采摘的绿色产业。山还是那一片山,百姓还是那一方百姓,思路一变天地宽,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