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任性”辞职信没那么多“深文大义”
□朱昌俊(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23天工作日,迟到了17天;长沙冬天太冷,早上赖床起不来。90后刘小姐因此选择了辞职。记者调查得知,刘小姐是长沙一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员。她的这份离职申请表是12月9日在微博上公开的,分公司总经理对此无奈地签字同意,“现在的90后,太不负责任了,我表示无语。”(12月14日《潇湘晨报》)
该辞职信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具共鸣的辞职理由,没有之一。”但共鸣之外,又有不少人借此反思90后的就业观,还有甚者,以此来指责企业的文化不够多元,以至于生生把一位“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逼得辞职。这些分析看似严肃认真,但也未免太煞有介事了。
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曝光,紧随其后多则“任性”辞职信先后引发网友的热议。这些辞职理由中,有的是因为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有的是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对所在单位的不满,总结起来无非是表达上简练、个性,契合了当下网络流行文化,但很难说这些辞职理由是新鲜的。褪去表达上的修饰,这样的辞职理由,恐怕在任何时候的任何群体中都可能存在,只是没有“上网”,没有以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还要看到,一个人辞职的原因很少是单一的,而被以一种调侃或幽默的方式写进辞职信中的理由也未必是最真实的。就以这次为例,辞职者在微博中除了表明“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赖床”,另外一句“反正信用卡还完了”却被忽略了。至少从这句话来看,真正促使其辞职的很可能不是“赖床”这么简单,也并非一般人所担忧的是无脑的“只图一时享乐”的不负责之为,更与90后无任何必然联系。除了表达上有点非主流,其实质依然很主流。
个性和多元化的辞职叙事的流行,归根结底不过是社交网络催生出的一种新的表达文化。它之所以“有趣”,不单单只是辞职理由的“奇葩”,还有赖在社交网络引发围观和评议,最终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正是网友的围观为其进行了“赋义”。可以断定,这样的辞职信在流行一定程度后,必将丧失其围观效应,转而被其他更有个性的方式所取代。在某种程度上,这不过是社交网络时代所衍生出的一种“副产品”。
明晰“任性”辞职信所对应的网络文化后,就不难明白,对于这样屡屡引发围观的个性表达,无论是辞职信还是请假条,实在不必试图挖空心思从中找出所谓的“问题”或是“意义”,更无需借助某种标签来予以批评反思。大可对其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