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大话西游取景地 你不知道的鸡鸣驿

04.07.2015  10:11

一个曾经因传递文书而飞尘滚滚、马铃声声的繁华之地,一段慈禧西逃在这里下榻的沉重历史,一座历经六个世纪风雨侵蚀,却始终巍然屹立的城池,它就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鸡鸣驿。

鸡鸣驿城。(当地宣传部供图)

沿京藏高速一路向西,过了新保安镇,就能看到远处有一座巍峨峥嵘,草木繁茂的孤峰,这就是鸡鸣山,而古城鸡鸣驿就坐落在鸡鸣山脚下。

张家口怀来县鸡鸣驿乡乡长奚占洲:“从北京出来往西走,那咱们鸡鸣驿这一块儿,包括大到咱们的怀来,还有咱们张家口大境门,这个是必经之要道,那么所以说在这个要道上,必要的建筑就出现了。

清晨,从东城门走出来的农民。(当地宣传部供图)

车至鸡鸣驿,东城门上镌刻着“鸡鸣山驿”四个大字,巍峨庄严,于沧桑之中透露出勃勃生机。即使从未来过这里,却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当地人说,大话西游结尾处夕阳武士在城墙上的动情一吻,也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慈禧住过的贺家大院。(当地宣传部供图)

古时候这里是北京去往山西大同、新疆的必经之路。所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慈禧和光绪仓惶逃往西安时,就曾在鸡鸣驿贺家大宅留宿了一夜,当地人传说,由于慈禧戒心颇重,为了防止刺客暗杀,所以并没有住在正房内。

村民武正山:“她不住正屋,她是为了安全,就住在了西厢房,叫丫鬟们住正屋,住好屋,她来了还赐了几个字不是,‘鸿禧接福’”。

鸡鸣驿城。(当地宣传部供图)

鸡鸣驿始建于元代,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后,又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驿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到明朝永乐十八年,鸡鸣驿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驿站。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村民老马说,与一般古城不同,高耸的城墙、斑驳的城门、古朴的民居只是鸡鸣驿的点缀,其占地广阔、气势凌然并具有邮驿特性的建筑才最能代表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根脉:驿丞署、指挥署、公馆院雄踞城中,专供驿马进出的马道环城一周,城西北角还设有一大一小两个专门的马号,大的民用,小的军用,这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奚占洲:“大马号就是放普通的驿马,从元代到清代一直保持的驿马是82头,小马号的马呀,笼头上安很多铜铃,跑起来哗啦哗啦直响,特别是还有一个大铜铃,只要他(驿卒)一上马就摇这个大铜铃。好像现在警车似的,那个马撞死人踩死人都是不负责任的。到了晚上,他是举个火把,一看到有火把的马来,人们就闪开了。

千百年来,古老的驿站传递着边塞文化的豪迈与璀璨,见证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与互补,并留下了浓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原怀来县文管所所长李爱民介绍说,驿城内至今还保留着多座融合了多种宗教形态和哲学思想的庙宇,其中以泰山行宫中讲述碧霞元君修炼得道的48幅壁画,最具代表性。

李爱民:“碧霞元君是奉古佛之意下凡,然后太白金星前去安排她的衣食住行,佛教、道教掺进去了,她出生在一个国王的家里,从小受着良好的儒家教育,这种佛道儒结合的东西,在全国没有,唯独我们鸡鸣驿解释了,那里面的地名,联系起来就是山西到山东这一块儿,所以驿站文化涉及鸡鸣驿的方方面面。

时光荏苒,兴衰更迭,由于火车的出现,1913年,北洋政府取消了全国驿站,这个曾为形成中国邮政最早雏形而立下汗马功劳的鸡鸣驿,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座邮驿古城也如珠玉蒙尘般不复光鲜亮丽,渐渐被人们淡忘。直到1980年,当时在怀来县文管所工作的李爱民在对怀来县文物古迹进行普查时,才发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将这座邮驿古城从沉睡中唤醒。

李爱民:“我把当时的三老,老羊倌、老干部、还有七八十岁往上的老人,把这些人组织开会,只要你认为够老的你就说,有个老人提了一个那咱们为啥叫鸡鸣驿呢?当时就是驿站嘛!

随后,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古城保护复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1年鸡鸣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两次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100处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李爱民:“所以把它定为国宝,人家看的不是那个城,是看它邮驿文化,这一点在世界邮驿史上,占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北方非常重要的一个,原汁原味儿的,而且直到现在还存在,没经多少修缮的一个活化石。

夕阳的余晖下,这座古城更显得静谧而安详。

张家口记者站站长张玉平(左)、河北电台记者刘菁(右)采访鸡鸣驿村村民老马(中)。(通讯员 崔永胜摄)

老马:“这个公馆院啊,就是过去过往的各级官员下榻的地方,好像现在的五星级宾馆似的......

如今已经年近七十的村民老马正带着几位北京来的游客,漫步在古城中,讲述着这里辉煌的过去。他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鸡鸣驿,也把这座邮驿古城的风貌和文化记忆留给后人。

老马:“我的家乡特别美,值得一看,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全国唯一的,世界上罕见的这样一个驿站,我希望下一代叫他们永远受益!

(由河北台记者王成树、孙立宏、张玉平、刘菁、孙兰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