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民俗文化】40:西河大鼓书 代有才人出

14.09.2014  14:41

主讲: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

(解说:韩伟 编辑制作:严红霞 张甜 范岩炎 梁爽 马茜楠

出品:河北旅游文化广播)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西河大鼓。它产生在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起根儿就是白洋淀一代流传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后来民间艺人马三峰对它们进行了加工改造,吸取了民歌、戏曲音调,用大三弦伴奏,还把木板击节改为铁板,让这种曲调变得更好听。

过去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外地学艺,天津唱红,全国赚钱”。无论什么曲种,要想唱红必须闯天津这一关。到民国初年的时候,有很多大鼓艺人来到天津表演,表演也没个统一的称谓,什么河间大鼓、梅花调、弦子书、西河调等等,叫啥的都有。民国9年,咱们河北易县的王振山、王凤咏来天津四海升平戏园演出,演出需要打海报,大家犯了嘀咕,海报上该怎么写呢?因为表演这个曲种的艺人都是沿着大清河来到天津,大清河俗称西河,干脆就叫“西河大鼓”吧。打从那时候起,西河大鼓正式定名。

西河大鼓名角辈出,对西河大鼓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创始人马三峰,他是最早打入天津、北京的说书艺人。现如今,在河北、北京、天津的曲艺界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唱大鼓最好的,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咱们单说这来自河北的大鼓王——马三峰,他究竟是什么来历,这大鼓唱得有多么的好呢?

马三峰,小名马大河,大约1820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教台村一户农民家庭。十多岁的时候,马大河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养不了家,带着孩子改嫁到安新县端村。家里穷,供不了马大河上学,不过他从小就喜欢看人唱戏、说书,一听就学,一学就会。村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他都能现编现唱,村里人觉得他是个说书的材料,就建议他母亲送他去学说书。他母亲也觉得这也是个手艺,就让他拜当地有名的说书艺人田东文为师,学习木板大鼓,师傅给他改了名字,叫马瑞河。学成之后,他就跟师兄马瑞林一起做搭档说书。

马瑞河的表演风格泼辣、奔放,人们送了他一个绰号叫“马三疯子”。他的师兄马瑞林恰恰相反,稳重、深沉,人送绰号“马大傻子”。就这样,一个“疯子”、一个“傻子”,组成了一对黄金搭档,他们联袂演出妙趣横生,轰动了当地的书坛。

马三疯子舞台上疯癫,私底下里却是个好琢磨的人。他觉得传统的中三弦伴奏效果不好,不适合在农村街头广场演出,就改用音域宽广的大三弦伴奏,还把木板击节改为铁板击节,将木板大鼓的单一板式改为头板、二板、三板多种形式,又吸收了戏曲、民歌的唱调。这一改,相当成功,很多木板大鼓说书艺人争相效仿,由此形成了西河大鼓书的雏形。所以后辈西河大鼓书艺人普遍认为,马三疯子是西河大鼓的创始人。时间长了,马三疯子越传越远,时间久了,大家把他的本名都淡忘了,都管他叫“马三疯”,疯子的疯不雅,写的时候改成山峰的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