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岗上绿成行 累累硕果富家乡

07.09.2017  15:04

 

——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培育富民产业

□本报记者 董 昌

昔日光秃秃的太行山,如今披上了一身绿色的“戎装”。恰恰是这身绿色的“戎装”,让一度靠天吃饭的贫困乡亲,谋到了一条条脱贫的新出路;给曾经闭塞的穷山沟,引来了城里的采摘客;令深待闺中的景区,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五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启动了一场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民植绿护绿行动,全市累计完成造林47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2.21%增长到了现在的38.7%。这场以太行山为主战场的大型造林绿化行动,在给我们的城市筑起天然生态屏障的同时,带动着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引领着全市加快转型、绿色发展的新步伐。

小核桃扶起大产业

绿了山岗富了老乡

8月20日,记者站在平山县上东峪村村南的山岗上望去,昔日的荒山披上一身翠绿的“衣裳”,沿着刚铺好的水泥路往山上走,每走几步便能看到一根根水利管道直通核桃林下。

56岁的村民孙花俊正在核桃林中,采摘着压弯了枝的核桃果。“花俊,看你对这片核桃林挺上心的,跟你打了半天招呼也听不到!”走在路上的谷兵梅第二次与她打招呼,孙花俊才抬起了头。

兵梅大哥,您这算说对了,如今这片核桃林是俺们全家脱贫致富的产业,一家老小全靠着它呢!”孙花俊说,她身后这片5亩地的核桃林,去年给他们家带来了近万元的收入。也正是有了这笔收入,让这个五口之家脱了贫。

原来这里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不仅土路曲里拐弯,还浇不上水。前些年还有人种点庄稼,到后来看着没收成,山坡便荒了起来。一赶上大风天,山上总是沙尘飞扬,大家伙儿都躲着走。”孙花俊说,自打2010年政府出资在山岗上栽植核桃树,山上还建起了蓄水池、引了水管,前些年的荒山岗变绿了,林果业也跟着发展了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上东峪村已经种植了近千亩的核桃林,还成立了核桃专业种植合作社,贫困户也纷纷靠着核桃产业脱了贫。孙花俊说,山上绿了,生态好了,家里的日子更好过了。

像上东峪村这样依靠绿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小山村,在我市八个山区县比比皆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省会生态屏障、打造林果富民产业为目标,通过深化林权改革、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加大投入,并于2015年启动了市财政三年投资9亿元的太行山生态绿色工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造林300万亩,实现太行山绿化全覆盖。

自2013年起,我市先后启动了太行山生态绿色工程、环省会绿化工程、北部“三河”绿化、东部平原农田林网等一系列重点绿化项目。其中,2013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57万亩、2014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62万亩、2015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00万亩、2016年完成造林绿化194.3万亩。短短五年时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260万亩,封山育林2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2.21%增长到了现在的38.7%,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山沟里引来采摘客

坡绿果香致富有望

俗话说,“七月十五枣儿红衫,八月十五枣儿落杆”。在赞皇县土门乡郝家庄村的皇农生态观光采摘园里,碗口粗细的枣树长满了山岗。

抬头仰望,即将成熟的大枣已经压弯了枝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再等不到半个月,枣儿就全红了!”园子主人郝树林笑着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前些年城里人不知道赞皇能采摘大枣,他们天天为了销路发愁,这两年生态环境好了,来游玩的人多了,知名度也跟着提高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天天都接待不完。

郝树林还说,他们采摘园里光鲜食枣就有400多亩,其中10亩的大棚鲜枣早在5月底就已经开始上市采摘,产量达到近万斤,采摘价格是100块钱一斤,仅大棚鲜食枣采摘一项,每年就能收入五六十万元。“我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集采摘、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园,把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让家乡山绿枣飘香的同时,带动周边乡亲们一起绿色致富。”郝树林说。

行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山场上,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因为大批小矿山、小煤场、小沙石场“遍地开花”,山体植被一度遭到了大量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近年来,赞皇、平山、灵寿、行唐等八个山区县,坚持造林绿化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依托当地特色果树种植,大力发展林果园区和采摘观光产业,积极培育现代果品示范区,由起初的苹果、桃、枣、核桃等几个品种拓展到了包括樱桃、杏、中华寿桃以及火龙果等十多种适合采摘的名、优、稀、特新品种。

一座座现代化的绿色观光果园,在西部太行山上拔地而起。它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市民带来了休闲观光的好去处,还引领着我市现代观光果业的发展,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助力城市品位的提升。

绿景绘出好“钱景

青山培育发展新动能

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础的民生。近年来,我市依托生态环境的改善,布局生态旅游产业,培育发展的绿色动能,形成了太行山上的生态旅游新产业,成为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平山县的佛光山风景区,地处太行山深处,是省级的森林公园。五年来,该景区积极开展造林绿色建设,提高景区和周边山场的森林覆盖率。“我们景区筹措近五千万元资金,不仅在景区内的柏树庄等地山场栽植了柏树、国槐等大量本地传统的树种,在景区周边开展了林果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栽植了千亩的中华大杏梅,还在赵家沟村打造了千亩果香小镇。”景区相关负责人陈华说,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是景区的社会责任。绿色的森林资源更是太行山区所有景区的一张靓丽的名片,青山绿水才能给景区和广大贫困乡亲带来发展的好“钱景”。

在赵家沟村,贫困户白秋书几句掏心窝子的话道出了生态环境改善后给他家带来的新变化。白秋书一家五口,全靠他一人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是村里有了名的贫困户。但这两年,生态旅游发展了起来,他们村建起了果香小镇。源源不断的游客上了山,一下子让白秋书看到了商机。他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农家乐、搞起了民宿,不仅全家脱了贫,手头也变得富裕了起来。白秋书说,山上树多了,风景更美了,游客逐渐多了起来,有了游客,他和乡亲们就都有了挣钱的新门路。

自从搭上了生态旅游这班快车,我们村建成了美丽乡村,引来了四方游客,贫困户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搞起了杂粮种植、柴鸡蛋养殖,家家户户都有了致富的产业,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村委会副主任魏七金说。

赵家沟村的发展,得益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提升。像赵家沟这样通过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具有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环境、优雅文化环境、优质服务环境、优秀旅游环境的新型乡村旅游景区的事例,在西部山区还有很多。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不离乡、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居的前提下,靠着身边的绿色旅游产业,纷纷走上了致富路。

转身回望,树已成行、林已连片,新添的翠绿给整个太行山披上了浓浓的绿装。如今,一场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助力山区经济发展的全民植绿护绿行动,已在我市的太行山上悄然兴起。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