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节水灌溉土地流转,产粮大市通辽小村抗旱有利器

02.09.2014  15:48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6日电(记者张云龙) 内蒙古自治区产粮大市通辽市今年遭受罕见旱灾,然而,有一个村庄通过土地流转,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大旱之年不但有望粮食稳产,种粮收益也明显提高。

  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奈曼旗,记者随机来到白音他拉苏木伊和勿素嘎查庙屯村民组,在进村的主路边,高高低低地长满了大片玉米。嘎查党支部副书记李巴图指着一块高出路边几十厘米、长势旺盛的玉米地说:“论理说,这样的大旱这块地早该绝收了。

  看似令人费解的话中包含着李巴图的骄傲和庆幸。今年初,全组一半的耕地约1000亩实施了节水灌溉工程,如今成了抗旱利器。“过去我们靠大水漫灌,遇到这样的大旱,不光每亩得多浇三五遍水,而且地势高的地方还有可能绝收。有了节水灌溉,能省一半的水、省一大半的人工,而且产量保持正常水平甚至还可能增加。

  节水灌溉是国家节水增粮项目的主要内容,通辽市过去2年已大力推行400多万亩,并计划最终实现800万亩粮田的目标,代替过去2000万亩耕地,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节约耕地和水资源。

  记者了解到,实施节水灌溉要求土地统一规划。这一项目能落地庙屯,得益于庙屯村民组年初的另一个变化。“全组2000亩地都已经流转到包括我在内的5户村民手中,而这5户村民组建了合作社,旗里为支持合作社发展,优先落实了节水项目。”李巴图说。

  据参加合作社的村民宝玉军说,农民流转土地的费用平均每亩约800元,与农民正常耕种的收益相当,此外,他们还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李巴图说:“全村73户村民因此躲过了旱灾带来的损失,合作社虽然面临一定的压力,但是有了规模经营,有了政府的节水扶持,地里能保证产量,我们能保证收入。

  采访中,李巴图特意领记者看他的1亩试验田,里面密植着约2米高的高杆牧草。这是合作社从南方引进的牧草品种,虽说因为种植时间晚和天旱,目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但是长势也很不错,预计产量在1万斤左右。

  “下一步我们要尝试种草或青贮养牛,一亩能养一头牛,收入远高于种玉米。变种植为养殖,今后再遇到大旱之年也可以减少损失,提高抗灾能力。”李巴图说。

  节水灌溉、土地流转、为养而种……一个普通村民组的农业发展转型之路,正是一条稳定有效的抗旱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