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艾滋病“个案管理师”:朋友有158名艾滋病人
每天一大早,28岁的刘司航都会准时赶到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上班。她的工作室设在门诊大楼一楼,和艾滋病诊室毗邻。这是湖北省第一间艾滋病个案咨询室,她也是全省唯一的一名艾滋病个案管理师。
艾滋病个案管理师,被定位为医疗社会工作者,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疑似筛检、后续随访、确诊就医、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持续性服务。
从今年5月走上岗位,刘司航负责对158名艾滋病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一早被打围 3位医生不够用
每周三是新确诊病人集中做检查的日子。患者从各区疾控中心转来,艾滋病诊室一早就被打了围,3位医生明显吃紧,刘司航便临时“客串”护士,指导病人做检查。
因为没按要求吃药,43岁的患者李汉(化名)对好几种抗病毒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医生为他换成“克立芝”,这种药是目前国家提供的免费药物中对抗艾滋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刘司航给李汉送上便携小药盒,再三叮嘱他“这次可不能再浪费了”。
忙完上午的检查接近12点半,刘司航匆匆吃罢午饭,便回到电脑前。“新入组的病人得登记,老病人的治疗情况得及时更新,上班时间接待咨询,这些只能放到空闲时做”。
记者注意到,这份“武汉病人治疗情况汇总表”,详细记录了158名患者的治疗情况。
连“拟服药时间”都贴身制订
27岁的刘超(化名)走进个案咨询室。10月27日,他在中南医院检查发现HIV阳性,转往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定点治疗。
针对艾滋病的抗病毒药有一定毒副作用,开始吃后就不能停,否则容易产生耐药性。由于对被确诊艾滋病一时难以接受,要不要吃药,小刘显得犹豫不决。
“我们今天先拟定一个服药时间,你先回去练习。”刘司航耐心地引导刘超。她解释说,抗病毒药物要定时定量服用,以维持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最佳疗效。因此服药时间一经确定,必须长期坚持。生活突然多出这么一门“必修课”,得有个适应过程。
“平时几点钟睡觉?”刘司航问。
“11点多。”
“睡前半小时到1小时吃药最好,你想定在10点还是10点半呢?”
“10点半吧。”
“每天服药两次,间隔12小时,往前推就是上午10点半。这个时间会不会妨碍你的工作和休息?”
“没问题。”
“那么现在就把闹钟定上,每天早晚各一次。”刘司航当面监督小刘设置了手机闹钟,叮嘱他即日起开始练习,闹钟一响就象征性喝一口水,待药物方案确定下来,并能很好地适应节奏后,再开始吃药。
她还提醒刘超,患病第一年检查各项费用约需千余元,如果服药过程中出现并发症,花费就不止这些了。因此现在开始不能再“月光光”,还得想办法攒点钱出来,作为治疗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