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干校生涯”:白天沉重劳动 夜晚书海行舟
编者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胡耀邦:从红小鬼到总书记》一书描述了胡耀邦出身浏阳河畔、从小投身革命,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主政川北行署,执掌共青团中央,湘潭挂职锻炼,陕西主政两百天,历尽“文革”磨难,整顿中国科学院,拨乱反正闯禁区,平反昭雪冤假错案,主管宣传理论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等70余年艰难跌宕、曲折传奇、无私奉献、光明磊落的人生历程。书中记录了胡耀邦“白天沉重劳动、夜晚书海行舟”的“干校生活”,摘编如下:
胡耀邦经历了两年多的批判斗争,受尽人间的磨难和凌辱。1969年5月,按照林彪的“一号命令”,胡耀邦开完九大会议,与团中央机关和各直属单位2000余人,一锅端地到河南潢川县黄湖农场办的“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胡耀邦白天参加沉重的劳动,夜晚书海行舟,博览群书,手不释卷。
这时,胡耀邦家分五处,各奔东西:胡耀邦在河南,长子胡德平、三子胡德华均在部队锻炼,女儿李恒在偏远的一家工厂劳动。每周,李昭写四封信,分别寄给胡耀邦和三个子女,倾诉遥远的祝福和深切的期望,真是“浩劫连数载,家书抵万金”。殷殷贤妻情,拳拳良母心,洋溢字里行间,催人奋发,感人肺腑。
胡耀邦来“五七干校”,分配在一连一排一班,先住在几十人合住的仓库里,后来搬进方砦村一间草房里。这里住了机关行政处的十几个同志。这时候,他每月只有30元生活费。他和大家一样,买菜票到食堂去排队打饭,抽的是一角六分一包的工字牌香烟。由于远离了“群魔乱舞”的京都这个是非之地,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每天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精神为之一振,饮食逐渐增加,身体也日益壮实起来。
胡耀邦来到方砦村,连队开始分配他在场院劳动,他推谷晒场,或用风车扬谷。每到天气乍变,即将下雨的时候,一袋一袋地往仓库送。他不愿受照顾,要求干些重活,连里派他去搞基建,他和泥,上房顶,当小工。后来,他又去插秧、割草、用小车拉石头,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而且事事带头,还经常帮助年老体弱的同志完成劳动定额。他每天上工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头,收工时总是最后收拾工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他天天如此,从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