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乡:幸福院老人有了健康“保姆”
长城网邯郸3月23日讯(助理记者韩毅通讯员李晓燕)把农村单身独居的老人集中在一起生活,互助服务、自我保障,实现“老有所养”;把村卫生室建在幸福院,医生24小时为住院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讲授养生保健知识,实现“老有所医”。河北省肥乡县积极推进农村养老“幸福工程”,在加快改造提升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出一条符合农村特点的低成本“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为全国趟出了路子。
记者在前屯村农村互助幸福院看到,新建的二层小楼宽敞明亮,室内有卫生间、棋牌室、娱乐室等,院子中央有一个小花园,东边是健身乐园,西边是厨房,老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聊天、晒太阳,悠闲自得,其乐融融。
陪同采访的县民政局老龄办主任杨振红告诉记者,前屯村互助幸福院是2008年建成的全县首家农村互助幸福院。为了满足更多有入住意愿的农村独居老人居住,2013年投资100多万元,对幸福院进行搬迁改造,新建的二层小楼有48间房屋,可满足村里全部有入住意愿的老人居住。目前,幸福院已入住32人。“现在的幸福院与以前的幸福院最大不同是把村卫生室建在了新幸福院里,这样既可随时为住院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又方便村里群众看病,可谓一举两得。”
笔者看到,村卫生室紧挨着老人居住区,内通楼道,能随叫随到,24小时“守护”老人健康;外部临街,可以和往常一样,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卫生室面积虽小,但观察室、诊断室、保健康复室、药房等一应俱全。
村医郭丽萍介绍,这些老人大都没有文化,儿女又不在身边,原来卫生室不在幸福院时,由于看病不方便,经常是小病拖、大病顶,拖来拖去拖出大毛病,不仅多花钱,老人还受罪。现在好了,她每天守在老人身边,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解决,平时还能为老人讲些养生保健知识,有时候不用吃药也能治好病。
“去年冬天,80多岁的吴玉琴老人经常嚷着肚子疼,一问原来顿顿吃方便面加鸡蛋,没有营养还不利于健康,她及时为老人调整了食谱,并辅助推拿治疗,做了两三次,老人明显感觉肚子舒服多了,身体也渐渐硬朗起来。”郭丽萍说。
然而,让郭丽萍印象最深的是卫生室刚搬进幸福院不久的一次“惊险”经历,那是个冬天的下午,70多岁的郭巧荣老人突然脸色苍白地走进诊所时,已经神智不清说不出话来,郭丽萍通过观察,凭着多年行医经验,意识到病人可能是突发心脏病,她马上帮助老人服了一粒速效救心丸,过了一会发现没有什么效果,一时又联系不到其子女。“救人要紧。”她顾不得多想,又“冒险”给老人打了一针,过了一个多小时,老人终于缓过劲儿来,郭丽萍深吸了口气,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幸亏离得近,否则就耽误了!”
“幸福院床头的传呼机,可以让村医随叫随到,比给她雇个保姆还让人放心。”郭巧荣的儿子杜军平说。杜军平哥仨有的搞汽车运输,有的做汽车修理,没时间陪伴老人。如今,他们再也不担心老人的健康可。
如今,像前屯村一样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幸福院,肥乡县已经建成6家。
后屯村87岁的吴秀珍老人患有高血压,平时需要服用降压药来稳定血压,自从村卫生室搬进幸福院,每天测量血压就方便多了,有时候觉得不舒服了,出门活动活动,唠嗑的功夫就完成了测量。村医石成贵告诉笔者,幸福院里像吴秀珍这样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老人特别多,他们是各种疾病高危突发人群,随时可能发生情况,如果诊治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石成贵介绍说,幸福院除了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还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培训,每周进行健康体检,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功能以及健康史、精神状况等。同时建立检查台账,实行“保姆式”诊疗保健康复服务,把每天的服务时间、问诊、医嘱等情况记录在案,随着掌握住院老人的健康动态,以便对症施措,跟踪服务。
在此基础上,县里还成立医疗义诊巡诊组,从县医院和乡卫生院抽调专家,每月对幸福院开展定期问诊、会诊服务。其中,县级名医实行分片包乡机制,每月至少到幸福院义务巡诊一次,乡卫生院医生至少巡诊两次,及时针对老年人常见病、易发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
为了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惠及更多失能、半失能老人,肥乡县还投资2800万元建设高标准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按照“养老与医疗机构相融合、共建共营、医养结合”思路和方法,将优抚医院、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形成“公建民营、医养结合”运营管理新模式。目前,县医院老年病区已在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天福安养院”、“夕阳红老年公寓”两家民办养老机构已完成搬迁,可同时满足670名有意愿的老人入住。
按照规划,该县在去年建成前屯、后屯、中白落堡、杨庄、东杜堡、城南堡等6个“医养结合”首批试点村基础上,今年重点选择交通方便、入住老人多且卫生所与幸福院相近或建在一起的村,逐步扩大试点向全县推开,争取年内实现30个幸福院与卫生室幸福“牵手”,让更多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