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三五”收入分配三大焦点

07.03.2016  11:27

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公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未来5年,政府将靠哪些措施让老百姓从“钱袋子”里真正体会到改革的获得感?让收入分配更加合理?这个话题引发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的热议。

1

焦点

哪些人的收入能稳定增长?

——至少三类群体收入将持续增长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未来5年,经济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均要超过6.5%。“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将至少保障以下三类群体劳动收入稳步增长:

企业员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天津、武汉等地展开工资集体协商探索已有多年,在稳定员工收入增长方面成效明显。

机关干部: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人社部去年表示,每两年调整一次基本工资标准,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和物价变动等因素,确定调整幅度。

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过去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9.6%,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近2个百分点。

2

焦点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

——二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税收社保还需努力

如何优化收入分配,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施策重点。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表示,我国收入分配存在四大差距: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同地区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行业间的工资差距、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是政策需要努力缩小的方向。

税收是调节二次分配的重要渠道。中山大学教授林江表示,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中超过60%为工薪阶层缴纳,个税沦为“工资税”的现状急需改变。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的“全面推行非现金结算,建立健全自然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是执行个税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此外,脱贫攻坚、城市棚改等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是改善低收入群体收入重要方式。因此制度创新、资金保障必须加速。

3

焦点

灰色收入”怎么管?

——收入分配规范化与反腐结合,增强获得感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的“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举措,需与惩治腐败、加强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完善政府自身建设,让掌握权力和存在垄断的部门与行业收入更加规范、透明。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国有企业薪酬分配的分类监管。一位地方国资委负责人表示,组织任命的国企领导,其收入由工资、绩效、奖金组成,但总额不能超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倍。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百姓“钱袋子”能否继续增收,也引发社会一些担忧。

有研究测算显示,从2011年到2020年,年均增速不低于7.2%可实现收入倍增。“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分别达7.7%、9.6%,为收入翻番打下坚实基础。

还有专家指出,现阶段“提低、扩中、控高”三个收入分配途径,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政策手段。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等代表委员表示,在完善收入分配突出效率与公平之外,还必须在持续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物价、健全金融市场等方面协调发力,才能避免收入“被增”,让百姓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的获得感。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