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修车师傅老王有“诗情” 修车之余写诗近千首
修车师傅把自己的诗写在小黑板上。
□文/图 燕赵晚报记者石维 通讯员冯玉海
“云游青山看夕阳,斜阳田间酿麦香。翠柳莺飞山鸡唱,烫壶老酒醉他乡。”这首诗是华清街上的一位修车师傅王海君写的,他修车11年了,平时就爱好写诗。发生在身边的点滴小事,成了他源源不断的素材。来自内蒙古的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塞外雍翁”。近几个月,他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小黑板上,挂在修车摊旁的树上和大家分享,立刻成了这一片的名人。
修车老师傅迷上写诗 起个笔名“塞外雍翁”
昨日,华清街与光华路西南角,篮球场旁边的修车摊前。一位身穿横纹T恤的老人正蹲在地上,专注地在一块一米长、半米宽的小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字。他写完几个字就会端详一会儿,不时皱皱眉,把刚写的字擦掉重写。黑板上,是一首名为《中秋望月》的诗。中秋节将至,把这首诗挂在树梢,很是应景。这位老人,就是附近居民口中大名鼎鼎的“塞外雍翁”,65岁的王海君。
修车摊的主要家当是一辆带厢体的三轮车,车厢门打开,有各种工具、锁具、轮胎,还有各种各样的自行车零部件。角落的两个纸袋子里,则是王海君的“宝库”。不一会儿,王海君就从里边掏出《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宋词大鉴赏》等近十本书。“这是我最喜欢的书,看了它就开窍了。”他拿着一本名为《诗词速成手册》的书说,因为自己每天都要守着修车摊,平常没有时间出去买书,因此手里这几本书显得尤为珍贵。
当日,来修车的人不太多。手脚利落地忙完修车胎、换辐条的活儿,王海君来了灵感,顺手写下一首新诗。“别看老王就是个修车的,老有才了!”坐在一旁的几位老伙伴说,他们就在附近工作,和王海君是老朋友了,自从两三年前老王开始写诗,他们也开始跟着长见识。一直放在三轮车上的《新华字典》也成了大家的学习工具。王海君说,他的笔名“塞外雍翁”中的“雍”字,就是翻这本字典查到的。“字典上说,雍字有和谐大方之意。”王海君说,他希望成为一个和谐大方的内蒙古塞外老翁。
老了也不蹉跎光阴 要干点有意义的事
王海君只有小学文化,老实巴交的,农民出身,老家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十几年前,孩子们落户石家庄,他就随孩子到了这里。为补贴家用,他摆起修车摊。由于为人实诚,来修车的大都是回头客。
王海君爱上诗,是因为偶然从广播里听到过一个残疾女孩写诗的故事。女孩的诗中饱含人生哲理,让他深受感动。再后来他就开始琢磨,自己写诗。
老王每天从早晨五六点出摊,到晚上八九点收摊,在修车摊要呆上一整天时间。修车闲暇的时候,灵感来了,他就写在包装盒的背面。多的时候一天能写3首,现在已经有一大摞,大小不一的包装盒,上面写得密密麻麻的。改好的诗,他会认真抄下来记在本子上。两三年时间,本子上已经记了近千首诗。
他说自己记性不好了,经常在半夜里想起一句,就得赶紧写下来,不然等到天亮就忘了。为此,老伴经常说他不务正业。
“我文化程度不高,虽然喜欢写豪迈、有哲学道理的诗歌,但没那个气魄。”幽默的王海君打趣自己说,经人指点后,他不再单纯追求豪迈,而是把自己身边熟悉的事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再去推敲“意境”,追求华美和高度。
两个月前,不愿把自创的诗歌闷在心里的王海君,将自己的作品挂上树梢,和大家一起分享。他急切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得到指点,并对经常来聊天的几个老伙伴夸下“海口”,谁能改一个字,就给谁买一瓶啤酒。“有竖大拇指的,有摇摇头就走的,也有人愿意坐下来和我一起聊聊诗的。”王海君憨厚一笑说,他不图出名,也不怕被人笑话。他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有条件了,我也去读个老年大学。这些诗,说不定还能流传下去呢!”件了,我也去读个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