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爷的脸值多少钱?气温达到22℃啤酒开始畅销
值多少钱?
老天爷的这张脸
值多少钱?
有个说法叫“靠天吃饭”。
如果你还以为“这是农民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那就太肤浅啦。
这年头,什么东西敢说自己和天气没有关系?
别的不说,你是不是会根据天气变化买不同的衣服和食物?
商家就更不用说啦。
老天爷每一次变脸,都意味着钱钱钱。
那么,老天爷是怎样左右经济的呢?它的那张脸又值多少钱? (张文华/文 陈骁/制图)
德尔菲气象定律
老天爷的这张脸值多少钱,首先要看你愿意投入多少钱。
放心,它比较厚道,不会让你吃亏。
而且,绝对有得赚,还是翻N倍地赚。
在西方经济学界,有个“德尔菲气象定律”,认为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
也就是说,你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
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应用这一定律,有可能还会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率。
这就是商业化气象服务。
一般来说,国外在开展商业化气象服务方面,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完全由国家气象部门从事商业化服务,以新西兰为代表。
第二种是国家气象部门只提供公益无偿服务,由私人公司开展商业化服务,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
第三种是国家气象部门既做公益服务又开展商业化服务,同时也允许私人公司从事商业化服务,以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为代表。
那么,就像“挖掘技术哪家强”一样,哪个国家的气象经济发展得最好呢?
美国和日本。
美国,是这样的——气象服务体制公私分明,国家气象部门向社会和私营气象公司无偿提供普通气象信息服务,私人气象公司经过审查登记后,专门向不同行业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
这还是克林顿进行的果断改革,这一改,HOHO,美国的气象经济嗷嗷叫上来了——目前,美国已拥有2000多家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每年有几十亿美元的营业额。
日本嘛,就说一件事。
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的海洋气候预报,能做到预报海上天气状况(嗯,这个貌似我们也行嘛,有啥稀奇的),还可以为不同吨位的航海船只规划最佳行驶路线,以避开海浪袭击(呃,这个好人性化好管家式哦)。
拥有77项专利的美国天气频道宣称:“比天气更加强大的,是我们帮助你从天气当中赢利的能力。”
废话,商业化气象服务这么大一块蛋糕摆在那儿呢,要是全面开放的话,不知有多少人跃跃欲试。
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始开展有偿气象服务,但目前,中国的气象经济还在起步阶段。
一方面,民众习惯于免费获取气象信息,一时还接受不了有偿气象信息服务。
另一方面,国内的企业也不太认识气象经济,很少主动地做这方面工作,即便是一些对安全有特别要求的行业,对气象资讯服务的要求也是保障安全即可,没有增效的概念。
路漫漫啊。
天气直接影响我们的消费
说点儿轻松的。
天气变化能直接影响我们的消费,和商家的利润哦。
这就是气象经济学中著名的“一度效应”:流通企业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气温相差1℃或降水量增减1mm,反映在客流和销量上都有明显变化。
啤酒——气温达到22℃,啤酒就开始劲销,气温每上升1℃,啤酒的销量都会相应增加不少。
苹果——气温10℃以上、33℃以下畅销。
梨——气温30℃以上畅销,尤其是持续高温时。
西瓜——气温33℃以上畅销。
葡萄——气温25-30℃畅销。
泳装——气温升至24℃时开始走俏。
饮料——气温超过30℃开始大卖,超过35℃风头不健。
冰激凌——气温达到22℃时开始畅销,气温超过30℃后会因甜腻不解渴销量下降。
果汁——5月的销售量差不多是10月的2倍。
空调——气温达到30℃以上时销量逐步增加。
母鸡的产蛋率,也受天气影响——当鸡舍温度在21-25℃的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产蛋率下滑0.5%;在25-32℃的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产蛋率下滑1.5%;在32-38℃的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产蛋率下滑3%-5%。
天气状况还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某些产品的销售。
在不同的天气下,参与室外和室内活动对人们也有不同的吸引力。
阴冷的雨天很适合看电影,快餐的外卖量也会大幅度增加。
24℃的天气就非常适合外出就餐。
……
如果你要开便利店,那就更要看天气预报了。
上下温差3℃,便利店的商品结构就截然不同。
暴雨、地震、飓风等天气,会对商品的订货和库存计划产生巨大影响。
一些连锁超市,很多商品都属于气象敏感商品,每天进多少货,什么时候进货,全看老天爷的脸色,精确到以小时为单位,就是为了避免脱销或滞销。
过去在台湾,资深的便利店店长每天开门前都要先做两件事。
一是看天上有没有卷曲云,如果有就代表会来台风,当天要多备方便面和手电。
二是看节气,寒流时多进暖手宝,进入梅雨季要多进雨衣。
2005年,台湾的各大便利店,开始向专业的气象预报公司购买天气分析报告。
通过POS机,最新的气象资讯每6小时更新一次,便利店店长根据预报判断当天该订什么产品。
日本7-11便利店的系统每天固定5次收集天气动态信息,目前日本本土的所有7-11门店都依赖店内的计算机联机系统进行管理。
总之,赚钱不容易,不过老天爷可以帮你,只要你懂得看它的脸色。
天气也能卖保险
还记不记得,当年某宝上火过一阵子的赏月险?
罗列了国内N个城市,当然,条件也很苛刻,最后结果呢?没几个城市,能符合要求。
当时,买的人还真不少,很多人都图个新鲜。
作为一只气象狗,参考了若干气象大牛的意见后,果断不买,为自己省进了20大洋。
嗯,这其实是另一桩更为复杂的天气买卖——天气保险。
2007年,美国推出了在线为天气购买保单的服务WeatherBill(天气保险公司)。
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只是依赖功能强大的天气预报引擎,提供一种类似于保险的服务,为客户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保险。
比如,你想去旅游,就在这个网站上输入不想遇到的天气指数,以及你希望的天气指数。
然后网站会提示你这一地区的天气预报,以及美国国家气象局以往30年的资料分析。
最后,根据网站的测评,一份保险价格表会出现在你面前。
它的保单,无需承保和审批程序,客户理赔时也无需提供财产受损证据,而是一切以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为依据。
天气保险公司会在保险期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自动按照合约规定的金额支付赔偿。
40美元=旅客被保证获得一段阳光明媚的好天气,
淋雨了呢?网站支付全额保费。
看了看,保单最低1美元,最高百万美元。
最终盈利如何?
目前只能查到前些年的数据:早就获得了17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9年,创始人入围美国《新闻周刊》当年评选的20名“最佳80后科技创业者”。
国内预报猿们,你们的奋斗目标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