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史学家和济南大叔的“自行车条约”

27.08.2015  17:08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鲍德威

  8月23日,来济南参加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美国历史学家鲍德威教授不小心误乘了公交车,当他感觉路线不对,便在临近的公交站下车,打算走到山东大厦。就在这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济南大叔注意到他迷路了,便在他身边停下来,两个人用中文攀谈起来。

  鲍威尔教授和这位素未平生的济南大叔聊到了各自的家庭、孩子……鲍威尔没有问对方的工作,济南大叔也不知道鲍威尔是史学家,他们只像是两个相隔半个地球的老头儿在午后闲谈,说的都是些生活小事,却温暖又开心,像是两个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友在追忆往事。济南大叔陪着鲍德威走到了山东大厦,并主动提出将自行车借给鲍德威。推辞不过的鲍德威与济南大叔口头定下“自行车条约”,约定等大会闭幕,按照留下的联系方式还车。

  25日,大众网记者从微信公众号“山大视点”看到了鲍德威教授的口述日记,披露了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和济南大叔关于一辆自行车的温情故事。

  以下为鲍威尔教授的日记全文:

  也不记得这是我第几次来中国了,但每次来这个国家都会给我或多或少的惊喜。像这次,因为一次大会,我来到一座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我结识了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我更加爱上了这个国家。

  昨天我从宾馆(泉城大酒店)出来准备到山东大厦参加史学大会开幕式,可不小心误乘了49路公交,车开到泺文路的时候我感觉路线不对,便在临近的公交站下车,打算走到山东大厦。就在这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国老人可能是注意到我迷路了,在我身边停了下来,于是我和他用中文攀谈起来。我们聊到了各自的家庭、孩子……我没有问到他的工作,他也不知道我是一个史学家,感觉只像是两个相隔半个地球的老头儿在午后闲谈,说的都是些生活小事,却温暖又开心。原来他今年69岁,比我小了将近十岁,可我们的谈话却特别投机,感觉只像是两个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友在追忆往事……不知不觉间,他竟陪我走到了山东大厦,到门口的时候,这位中国老弟说:“上年纪的人,跟着挤公交多不方便,况且,您要在济南要住一个星期,不如就用我的自行车吧,想到哪儿,自己骑着车就去了。”听到这句话,我先是感到震惊:我去过很多国家的很多城市,像是英国、法国、日本等等,所有的国家都很难、甚至说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这种对长者的尊敬、对宾客的热情只有中国有!只有山东有!而震惊之余,便是想着怎么婉言谢绝,因为总觉得不大合适、不好意思。可他眼神很真诚、态度很坚定,一再坚持下,我们“签订”了非正式但够可靠的“自行车条约”,约定等大会闭幕,我按照他留下的联系方式找他还车。虽然只是口头一说,但我觉得比历史上任何著名条约更能打动我。事实上,我对自行车有着别样的感情,当年旅居欧洲的时候,我曾在德国、法国等好多国家间骑行,而今天自行车带给我的,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快乐了,想想看,除了感动和感激,我真的找不到其他词来形容这个神奇的经历了。

  我对济南这座城市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还记得1974年,我第一次来济南,那时的济南人虽然也同今天一样朴实热情,但改革开放还没开始,人们生活水平都很低、很贫穷,远没有今天的自信和端庄。我在那次游历后便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写了一本书专门研究了济南——(《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这之后我也来过济南好几次,也见证了济南的成长和繁荣。我的学术离不开中国、离不开济南,我和山大的很多位老教授有很好的交情,尤其在义和团运动的研究上,我们的观点也让彼此进步很多。虽然我常在国内参加每一年的史学研讨会,但这种国际性的大会并不会场场必到,但这次听说史学大会要在济南举办,我当即觉得一定要参加,要再来看看济南的变化。

  明天早上我想去山东省博物馆看看,上次来是五年前,省博还没修建好,我离开得也匆忙,因而留下了遗憾,这次一定要弥补回来。

  史学大会开始的第一天济南就给我带来了这样满满的感动。我爱这个有着巨大潜力、蕴藏惊人能量、高速发展着的中国,更爱这里热情、好客、自信、知礼的中国人。我愿将这个“自行车约定”写进我的日记、写进我的济南之旅、写进我之后的生活。

  ( 编者注:本篇日记由鲍德威教授口述,历史科学大会宣传组志愿者于晴整理。

  鲍德威(David D.Buck,1936-),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历史系荣休教授,亚洲史特别是中国城市史和区域史研究专家,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