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货郎担到电商网络有多远

04.12.2014  00:14
【经济日报】货郎担到电商网络有多远 

——浙江、江苏供销社改革创新调研

  江苏省南京岗山超市是供销系统下属企业,超市内开设了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区,蔬菜不仅品质好且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图为市民正在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区选购蔬菜。  杜芳   摄

  供销社在农村开办的农资店深得农民信赖。图为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桠溪中心供销社顾陇为农服务社,销售人员正为农民挑选合适的种子。  杜芳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已经成立60年了,尽管经历过几度沉浮,但供销社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努力发挥着自身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江浙一带是我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域之一,在这里,供销社经受过最强烈的冲击和最严峻的考验。然而今天,它以服务“三农”为抓手,活跃在从城市到乡村的各个角落。日前,《经济日报》记者赴江苏、浙江探寻供销社改革创新的路径。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陷入亏损的供销社痛定思痛,盘活资产、改革体制机制,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家住东红花园的刘大妈像往常一样走进岗山超市。一批从基地直供至此的新鲜蔬菜刚刚码放到台上,满眼嫩绿、艳红、亮紫等颜色看得人满心欢喜。刘大妈径直走到挂着黄色价牌的蔬菜台前,这是超市的平价农副产品区,价格要低于市场同品种15%以上。刘大妈选购了一些菜满意地装进了购物筐。

  刘大妈是岗山超市的常客,像她一样,许多江宁人都很信赖岗山超市。这家由江宁区供销系统控股成立的连锁超市凭借物美价廉、品种丰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立10多年来,已经发展直营店12家、加盟店180家,并从城市一直开到街道社区乃至最基层的乡村,年销售额由最初的不足400万元到2013年达7亿元左右。

  看着农民风风火火地送来新鲜蔬菜,市民熙熙攘攘地购买各种商品,岗山超市繁华忙碌的一幕幕在吴文娟眼里是那么熟悉。作为江宁供销合作总社党支部书记,也曾是三尺柜台后的老供销人,吴文娟和她的供销社当年也经历过类似的红火场景。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几乎是物资供销的唯一渠道。虽然面积不大,品种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但谁家要买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都要上这儿来,农民家养的鸡,收的蛋,种的棉花也都送到供销社销售。”吴文娟说。从一开始,供销社的秤杆子就是最准的,东西也是最全的。

  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供销社陷入了全面亏损的状态。江宁供销社在痛苦中不断探索,下定决心转换经营机制,商场柜台由员工出资承包经营,吸纳社员股金9000多万,用近6年的时间改善经营,提高效益。

  “负债最高峰时1个多亿,但是我们艰难地挺了过来。”吴文娟说。在情况好转后,江宁供销系统将承包出去的500平方米以上商场收回,并在2000年调整为超市。岗山超市就是起步于2000年,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同样在2000年,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供销社改制在一步一停中推进。因为资产优质,职工难以割舍对供销社深厚的感情,使上虞供销社改革速度大大放缓,反而保留了大量的资产、人员和经营网点,成为日后的创业之本和重生之本。

  通过盘活资产,上虞供销系统改造传统网点建立了百货、市场、医药、油品等12个经济板块和1041个服务网点。去年,实现总经营收入90多亿元。

  调整经营业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供销社重装归来。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黄宝荣告诉记者,现在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已经初步建起了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日用品、再生资源等六大连锁经营销售网络,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连锁经营网络。

  随着电商的发展,供销系统看准市场,主动融入市场竞争的洪流中,“供”“销”老本行有了新内容。

  “供”与“销”一直是供销社的老本行,曾经带领着供销社走向辉煌。如今,在江浙大地,这项老业务正在“改头换面”,寻求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马柏伟告诉记者,浙江供销系统一方面与淘宝、1号店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推出农产品和其他特色产品的网上交易,另一方面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字号企业线上开店。

  在浙江金华市陶朱路农业展览馆,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场地,如今,这片两万多平方米的场馆装修一新。金华市供销社在这里牵头创立金华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预计全年产值达2亿元。

  电子专业毕业的26岁小伙刘斌已经在产业园成立了自己的禾木食品专营店。在他的公司网页上陈列着六七十种特色农产品,每天平均成交2万单。“电子商务推动了地方农产品走向全国,这个无形市场的交易未来有可能超越有形市场。”刘斌说。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供销合作社下属绍兴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1号店运作的“特产中国上虞馆”大获成功。自今年5月6日开馆上线以来,15个品牌45个品种的农特优产品通过“政府支持、电商运作、产地直供”等模式销往全国各地。短短4个月,“上虞馆”页面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销售农产品总额突破800万元,吸引30多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入网销平台,带动当地农民5000余户。

  “供销社做电商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供销社质量品质有保障,另一方面,供销社善于做买卖,我们不仅在卖产品,还在卖品牌、卖文化、卖旅游。”绍兴大通商务有限公司经理助理王如生说。在他们发往各地的农副产品中,会附带一份当地的旅游指南与文化简介,有时还会推出免费的住宿、门票券,农产品销售非常火爆。

  就在各方在互联网上搏杀的时候,浙江省供销社下属兴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经开始了抢占手机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计划。“美美挑食”是兴合公司做的一款农食类在线交易和导购平台。“目前移动端平台空间很大,还没有哪个商家具有绝对优势,而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对这个市场的争夺必须先下手为强。目前,美美挑食已经成为行业最大的零食类在线交易平台。”兴合电商首席运营官方献礼说。

  供销社推进综合改革,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新突破口,与农民携手再出发。

  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以螃蟹为代表的水产品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200亩地的水产批发市场,周边各省商人云集。然而,在10多年前,高淳只有30户经营螃蟹,农民要提着螃蟹到上海、杭州等地到处推销,那时高淳的水产品市场不过10亩地。

  “当时的供销社发展处于低谷,我们想,如果依托水产养殖走市场化经营之路,也许会给供销社带来新的生机。”高淳区政协副主席、供销社主任甘成功迈出大胆的一步。2000年,高淳区供销社投入上千万元扩大市场,帮助农民销售,扶持当地水产业发展。后来,在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组织下,高淳成立了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联合了南京、苏州、无锡等地20多家合作社抱团发展,社员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3000多户。

  壮大了的农民队伍真正享受到合作经济带来的红利。“养蟹几乎不用操心,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管理,养蟹的过程中有专人指导,等到销售的时候又有合作社的保底价收购。农民不用再跑市场,坐在家里收钱。市场行情不好亏不了,行情好了多分红。”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社员告诉记者。2013年联社帮助社员推销螃蟹4.81亿元,加上分红农民平均增收10%至15%。

  浙江省供销系统也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新突破口。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杨梅村,村民应胜利在网上卖起了胜利合作社生产的杨梅。但是应胜利不知道如何给网页放图片、规范页面设置,甚至连价格都是随便一定,几乎没有销量。后来,他找到了上虞区供销合作社下属的绍兴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帮他定产品价格、设计网页、更新产品信息。经过一番“打扮”,应胜利的网上销售做得风生水起。

  随着服务“三农”的深入推进,农民和供销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负责人表示,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需要奋力开拓一条促进农民合作与联合的宽广道路。许多农民显然已经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他们感叹:家门口的供销社又回来了!

  (责任编辑:高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