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警示全球金融风险犹存

10.10.2015  09:5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日在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秋季年会上发布了最新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认为全球金融稳定性有下行态势,并表示,如果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不能正确地处理尚在增长的市场稳定性风险,那么全球经济可能陷入新一轮衰退。

    

  报告认为,为了保证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各国政策制定者必须处理好新兴市场的脆弱性、发达国家的危机遗产和全球市场紧张性这三重政策挑战。

  

  报告认为,在发达经济体,金融稳定性已经得到改善,美联储正在准备提高美国利率水平,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目前也给欧元区国家带来了信心,欧元区信贷条件得到改善。不过,由于全球环境的影响,新兴经济体的风险仍在上升,并有恶化可能。尽管不少新兴经济体提升了他们的政策框架,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更强,但是仍有一些国家面临内部的不平衡、放慢的经济增长和低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在面对发达国家可能上调利率,存在潜在经济下行风险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信贷增加也使其银行体系承受更多的压力。

  

  报告模拟了新兴经济体当前的脆弱的金融体系因又一次信心冲击或政策失误而恶化的后果。报告警告称,冲击或许源自发达或新兴市场,加上系统的脆弱性,可能引发一场全球资产市场紊乱,以及多个资产类别的市场流动性突然干涸。在上述情况下,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支出增速将大幅放慢,导致2017年的世界产出较IMF预测的基准低2.4%。

  

  发达国家也仍然面临挑战。在欧元区,处理数额巨大的不良贷款、实现银行业联盟,对于该地区实现金融稳定、减少经济下行风险十分关键。在美国,美联储是否加息将使全球市场发生重要变化。

  

  报告还表示,全球金融市场处于紧张之中。从最近市场的动荡情景看,疲弱的市场流动性放大了市场冲击力度,并成为波动和传染源。长期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压低了资产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市场的潜在脆弱性,如低市场流动性在风险被重新定价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市场崩溃。投资基金的杠杆率也是放大市场冲击的潜在风险。

  

  IMF报告认为,这些挑战呼吁政策制定者采取紧急行动来改进政策,并借此实现成功的金融条件和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旦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对市场稳定风险应对不当,就会导致另一种向下的场景发生,全球市场动荡最终会使经济复苏停顿。这两种场景的区别十分明显,到2017年会导致3%的全球GDP产出的差异。

  

  报告认为,要实现有利的结果,需要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面对挑战,提升政策组合来提高市场信心,增强经济的弹性。

  

  首先,主要的发达国家仍需保持货币政策的宽松性。欧元区和日本还将面对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全球经济仍存在更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美国应该等到通货膨胀更为稳定的信号发出时再开始提高利率,并且应该以渐进的方式加息。欧元区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仅仅依靠欧洲央行,而是必须努力完成建立银行业联盟的目标,使金融稳定能建立在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解决欧元区银行的坏账问题,可以创造6000亿欧元新的借贷能力,或相当于约3%的贷款。

  

  其次,新兴经济体保持灵活性和维持信心十分关键。发达国家有可能提高利率水平,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可能放慢,因此需要确保企业和银行的抵御能力,需要维持主权评级的投资级别。此外,改革承诺对维护政策信誉和有效性都十分关键。

  

  此外,政策制定者需要保护资产市场的流动性,应该加强对流动性的监管避免资产市场降价出售的风险。政策制定者们还应该商定衍生产品杠杆率的全球统一的监管规则,使得监管者和投资者们都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这些风险。

  

  IMF金融稳定性负责人乔斯·维纳尔斯表示,并非要到极端情况,才会产生糟糕的结果。风险溢价只需要进一步上升,新兴市场中就会有企业违约,全球范围内的风险偏好就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