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粮食丰收的“水瓶颈”
大旱为何 粮食 丰收?
水利对 粮食 贡献率40%以上。投入机制的改革是关键一步,政府主导补欠账,农田水利投入创新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今年尚书成领教了“命脉”的厉害。
河南 许昌县是产粮大县,老尚所在的尚庄村都是种粮好把式。今年麦收过后,村里不少人种上了良种 玉米 。“种子好,可老天爷不给力,电视里说是60年一遇大旱,反正我没见过这么旱。”尚书成说,“河里没水, 玉米 长得像蒜苗,还能有啥收成?”
正当大家着急上火时,国家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完工了,一眼眼新机井派上用场。“真是救命水!一眼井能管50亩,透透地浇了两水, 玉米 缓过来了。”尚书成说,到秋收算账,他的8亩 玉米 亩产都上了千斤。老尚感慨:有工程抗大旱,没工程只能瞪眼看!
粮食 生产,基础在水。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在影响 粮食 产量的诸要素中,水利的贡献率达40%以上。
然而,新时期农田水利遇到发展困境。“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投入年均减少2000多亿元,水利谁来干?韶山灌区管理局副局长文求辉坦言,尤其是大量田间工程,国家投入少,基层干不起,农民干不了,渠道年久失修,严重淤积,灌区受益面积萎缩了20%。
水利部农水司司长王爱国表示,投入机制的改革是关键一步。新时期农田水利投入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广泛吸引社会投入“两手发力”,一方面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
顶层设计给力。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到2013年,中央统筹资金达165亿元。各地不断探索, 湖北 各级财政按季度计提农田水利资金,到目前累计投入19亿元; 贵州 按土地出让收益12%计提,下大力气补短板; 山西 对灌区末级渠系每公里补贴2万元。
投入真金白银,农田水利实现恢复性增长。2011年至2014年,水利口安排的农田水利中央投资1379亿元,年均投资规模是“十一五”的3.76倍。中央投入“四两拨千斤”,去年 全国 农田水利投入创历史新高,达到2000多亿元。
抗旱保丰收,水利功不可没。水渠修到哪儿,农机、农技跟到哪儿, 湖北 房县 粮食 迎来“十一连增”,下茅坪村农民杜世莲说:“引水入田,旱涝保收,种一季变成种两季,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99%,低产田成了吨粮田。”
一座座塘坝清淤加固,一条条渠道伸入田间,农田水利打通“经脉”,滋润广袤的希望田野。4年来, 全国 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小农水项目,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60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9000万亩,新增 粮食 产能300多亿公斤。这些项目区,成了国家 粮食 安全的坚实保障。(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