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集中科技研发经费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经费投向情况
按照武汉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武汉市科技局2014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整体框架下,集中了主要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1、进一步提高资金集中度,减少项目数,提高支持强度。增加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和创新环境建设项目;逐步加大对平台、引导性强的和后补助项目投入。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资金过亿,安排10236万元,占当年可用资金25%。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单个项目支持经费不低于150万元(除农业领域项目不低于100万元)。围绕15条高新技术产业链规划,安排关键技术攻关项目73项,单项支持强度不低于20万元,用于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合作。
2、新增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科技补贴政策计划。依托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支持经费达可用资金的30%。平台支持经费超过2000万元,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大院、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金融、科技信息、检验检测平台等建设,单个平台支持经费不低于30万(专家大院15万)。新设立科技补贴计划,投入7500万元对研发补贴、技术转移服务及技术交易补贴、落实政策补贴等按比例予以后补助奖励。积极推进工研院建设,对已完成注册的工研院,投入经费3000万元用于支持工研院的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项目。
3、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夯实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围绕武汉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立足于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发工作,实施 “晨光计划”和“创新团队计划”,集聚一批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全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奠定人才基础。2014年,晨光计划投入科技经费400万元,扶持青年科技人才40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投入300万元,扶持15个科技创新团队。
4、创新体制机制,超常规发展科技孵化器。自2013年起,每年设立4000万元的孵化器专项,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到孵化器创业。出台《“青桐”计划实施导则》、《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和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先锋评选奖励办法》等文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孵化器,实施“千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工程”。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创新方式,有效引导,全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初显成效。一是技术交易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首次超过220亿元,同比增长20%。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3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04.47亿元,增幅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00.19亿元,增幅25.6%。2014年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265.4亿元,同比增长22.35%。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大幅提升,2013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R&D)总支出为25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74%。三是产学研平台稳步搭建。武汉市现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其中国家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3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企业研发机构229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1个,其中国家级产业联盟7个。四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日趋健全。2013年新增孵化场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65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4400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8家、市级孵化器9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58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8家。
下一步,武汉市科技局将继续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支持产学研的力度,以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引领、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基地建设、重点产业提升、成果转化促进、知识产权培育、科技金融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十大工程”为主线,集中80%以上的可用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武汉市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做大做实做强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