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
科技创新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
□本报记者 王 巍 实习生 李 莉
近几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从政策、资金、人才、体制、平台、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科技创新成果竞相迸发,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生产力得到扎实体现,引领并催动着全市产业结构的不断提档升级——
科技创新是一个区域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支撑。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市各类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机遇在创新,潜力在创新,动力也在创新。抓住了科技创新,抓住了工业强市,就抓住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金钥匙’。”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多次指出,一定要坚决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路径依赖,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创新驱动轨道上来,为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注入强大动力。
藁城区高产攻关田“石新633”亩产710.3公斤,创下全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14个示范县最高单产记录;河北博海生物工程公司等2家单位首次被评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填补我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空白;神威药业“中药注射剂全面质量控制及在清开灵、舒血宁、参麦注射液中的应用”项目、石家庄华燕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汽车制动与ABS多工况整车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发”项目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千帆竞渡风正劲。
创新驱动结出的累累硕果,成为一次次激昂的号角,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已然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和生力军,引领并催动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提档升级。
加大科技投入
动力注入创新之城
实践一再证明,创新力度大不大,科技投入是一项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市专门针对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鼓励和扶持技术创新上。
回望2012年发布的《石家庄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可以发现,全市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
市政府每年由财政拿出1亿元工业企业技改资金和2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贷款贴息或无偿资助。专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仅2014年和2015年,我市就连续两年安排资金1500多万元,择优支持85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
两年前,阳天通信获得科技小巨人扶持资金100万元,随后又将这笔资金投入PLC平面波导分光器的新品研发,进而实现批量生产,让扶持资金为企业产生更多效益。
“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是很‘烧钱’的,政府给的扶持资金,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不仅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更提振了创新研发的信心。”企业总经理王庆华感慨地说。
为鼓励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去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在全省率先提出: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被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逐年增加“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
今年,我市科技进步奖奖金额度也进一步提升。特别奖奖金由原来的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由原来的5万元、3万元和2万元提升至8万元、5万元和3万元。
实实在在的奖励,真金白银的投入,激发出科技企业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情。
从2011年到今年5月,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58家;列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18项,列入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2项,已争取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59项,获评项目数量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
如今,我市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通过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了一批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提质增效了一批骨干企业,淘汰关闭了一批落后产能,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实施人才战略培育更多科技英才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的驱动。
建设科技强市,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高铁时代的到来,让我市在地理区位、交通物流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京津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也让我市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
如何把高端人才吸引到石家庄?如何把更多优秀人才留在石家庄?如何让这些难得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成了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既要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更要用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事业发展平台吸引人才,努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用人环境。”这是我市给出的铿锵有力的答案。
大力实施高科技人才引进战略,对拔尖人才、突出贡献专家、科技领军人物等给予奖励和培育。对评选出的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分别给予20万元和30万元的经费支持,供他们用于自选课题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培训、研修考察……
在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动下,我市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取得实效,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截至今年5月,我市已组织认定4届共计60名科技领军人物和60个创新团队,累计支持经费达1725万元。
此外,作为尖端人才平台的院士工作站建设和院士引进工作也结出硕果。
从2011年到今年5月,全市域内院士工作站总数达45家,联络院士100多名,院士参与指导科技项目70多项,有的项目被列入国家863、973科技计划或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无论引进院士的数量、规格还是带来的综合效益,在全省都是第一。
更重要的是,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循环化工等我市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的项目比前几年大幅增加。
千金买马骨,重金求贤才。
以人才驱动创新、以人才驱动发展,一项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无不彰显出市委、市政府求贤若渴的殷切之情和科技立市的坚定信心。
我市还专门印发被喻为石家庄史上最有力度的“人才新政”——《关于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
它不仅对评审认定的人才或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重奖,更是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从医疗、子女入学、落户、厂房租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这一重大措施的实施,打破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优化了科技人才结构,更为众多来石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打通了通往事业巅峰的路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凭借对科技创新的贡献,河北天测信息公司总经理贾辰华先后获河北省“百人计划”专家,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石家庄市市管拔尖人才等荣誉。而他的企业也因此获益多多,仅去年就成功中标河北、内蒙等40余个县、近6000万元的订单。
完善发展载体
创新种子生根发芽
“现在我们正在南非召开展销会。最近美国、韩国和日本也有几家企业来考察了我们的产品。”石家庄华东医疗科技公司总经理李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在方亿科技园内两年多发展,其产品已远销至全世界。
我市方亿科技园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华东医疗科技公司是在园区内的在孵企业。像华东医疗这样,享受着市委、市政府给予孵化企业的优惠政策,快速做大做强的企业还有很多。
当前,我市已经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3家,孵化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达到745家。
每一个新生企业,都是娇嫩的幼芽,需要精心呵护,才能成长为经得起风雨的参天大树。
为了给中小微科技企业打造更适宜的成长环境,我市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随后,又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构建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每年设立3000万元资金给予扶持。
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众创空间50余家,其中省级众创空间超过25家,国家级5家。
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研发力量弱,经费不足等问题,市委、市政府还拿出专门资金,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中心,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中药现代化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创新创业支撑服务网络平台四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先后投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两年前,石家庄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一个促进科技交易市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的平台日渐成熟。该市场积极整合筛选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收集、鉴别企业技术需求,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先后与北京、天津多家机构开展合作,已经形成了18家工作站点。目前全市地域内已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57家,在全省名列前茅。
各类科技载体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为更多科技企业落地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多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为全市科技创新储备了新的能量。
人天通信、藏诺生物、实华科技等一大批优秀企业,从最初创业年销售额不足百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年销售额逾亿元,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
比如,石家庄亿生堂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引进的新型壳聚糖止血海绵项目,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该公司承担的国家军特药专项投产后,每年可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8000万元以上。
这是我市企业从北京引入先进科研项目,并实现落地转化的实例之一。
仅2015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由我市管理登记的科技成果就达到433项,其中国内领先水平以上312项。相关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向企业推介优秀科技成果,让更多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实际效益。
借势一流环境
持续激发创新动能
发展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之穴”。
从我市连续六年召开优化发展环境大会,到严肃查处损害发展环境案件;从制定鼓励全民创业政策,到出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意见……通过打造更加适合资本流入、人才引进和企业成长的城市综合环境,一个更具活力的石家庄赫然呈现。
一个例子是,去年科技部发布的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最新排名中,石家庄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9位,跻身全国20强,成为河北省唯一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的园区。近日,又传来重大利好消息,在今年的全国综合排名中,石家庄高新区又晋级4位,排第15位。
强大的综合实力,正是来自于综合环境的不断优化。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服务众创空间、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科技企业的改革政策,打通政府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将服务的触角伸到了企业当中。
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环境,则是我市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服务科技创新的又一项具体体现。我市先后出台一系列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技术成果实施等项目立项评估和决策时,也有意识地将项目资金投入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或项目倾斜。
从2011年以来,我市专利申请年均增长1300件,彻底摆脱了专利申请低速徘徊的困局。如今,全市专利申请量已有近万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商标量均居全省之首,我市也多次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从政策、资金保障,到优化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更多的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而来。
如今,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正被这片土地上迸发出的科技创新热情和动力一点点激发。
河北石家庄,一座创新之城,正鼓起科技之翼、借势创新之力,在科技创新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之路上,迈出更加强劲有力的步伐!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