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别报道:科技为石家庄农业插上丰收翅膀
从望天收到连年丰,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农业。回收65年的农业生产,在一个又一个丰收年背后,少了一份靠天吃饭的被动与无奈,多了一只依托科技创新的坚实推手。铢积寸累、跬步千里,我市的农业正在悄然间发生着巨变。
丰收的季节,风吹穗摇。万顷良田里,籽粒丰满的玉米向人们展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景。金秋种子展览会上,今年59岁的戎景春早早就来到现场,提前了解几个关键品种的长势情况。老戎1982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种子研究工作。和种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深知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品种改良是农业丰产的关键。走在田间,尺把长的玉米穗呈现出十足的高产性状,戎景春说,不要说是建国初期,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长势是想都不敢想的。
良种保收成,优种促高产。近年来,我市农业方面捷报频传。小麦亩产连续18年稳定在40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连续19年稳定在450公斤以上。2000年以来,全省冬小麦和夏玉米实收实打最高记录均为我市保持。一颗颗改良后的小种子孕育着粮食丰产的大能量,也让依靠科技增收成为庄稼人的种田新理念。
种子放进土地,只是科技助推农业丰产丰收的一部分。依赖高科技的设备、精细化的管理,很多以前很难做到的病虫害防治,正在变得轻而易举。
在栾城县的玉米地里,一种植保无人机正在农田上空来回忙碌着。玉米进入灌浆期后,病虫害防治是决定玉米是否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玉米生长过高,玉米地密度又大等因素,以前农民对玉米灌浆期病虫害防治并不积极,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大难题。随着植保无人机的出现,这一情况正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都说农业是体力活,而随着现代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现代农民也正在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习惯。在联合收获机的帮助下,种了一辈子地的郭新民,最近几年终于可以在以往秋收秋种的最忙季节,踏踏实实颐养天年,悠闲着带带孙子,打打扑克。
今天的农业机械化这只巨手,已延伸至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截止2013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04万千瓦,拥有各类大中型农机具6.12万台,机播面积601.26千公顷,机收面积526.24千公顷,其中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耕播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2%,农机化水平居全省首位。培育良种、科学管护、机械作业,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正在为全市农业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