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红色”藏品:父辈和日本人“拼命的武器”
继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珍藏 抗战不曾忘记》”。在元氏县东关村的村中心,有一座名为“芳菲园”的家庭博物馆,它是该村古稀老人许双才筹建的,今天节目中的这件珍藏物品,就是许双才老人的父亲在抗战时期曾用过的和日本人“拼过命”的物件。
这位老人名叫许双才,他今年已经80多岁了,我们今天来到的就是许双才自己筹建的家庭博物馆,刚见到许老,他就热情的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珍藏老有“年头”的老物件,在今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样特别的日子里,他又将自己珍藏的“红色”藏品进行了细致归纳。
说起抗战物品,许双才说,他的立屏上展示的物品,都是千真万确在抗战时期留下的。
记者王琳:在许老的私人博物馆里,有藏品2000多件,而其中七、八十件藏品都是像我身旁的这样的藏品,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军刀,子弹、钱币都是日本侵略到元氏的时候所使用过的。
抗战在许双才的记忆里,显得既清晰又模糊,模糊的是如今年事已高,他不能说清当年自己身边参与抗战的战士们的具体名字,清楚的是,他到现在还记得日本侵略到元氏时的样子。
许双才:(2分零3)我们家在北褚中街住,我们在路北住,外面还有一个影背墙,他们在上面写“东亚共荣”这四个大字,我父亲拿着泥甩在了“东亚共荣”上面了,恰好有三个日本兵在那经过,日本兵骑着马从那过,日本兵下来以后,看见他拿着泥往上堵了,日本人就撵他(追他)。
“东亚共荣”即“大东亚共荣圈”,起由于1938年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
许双才所在的北褚村当时是日军驻地,见到日本人狠命地追赶,许双才的父亲许不止边跑边操起手边干农活的镐头朝着日本人掷了过去。
许双才:他就拿着这个镐往出扔,扔过去以后,日本人躲了,他就跟家里的房跑了,日本人打了两枪没有打中他,但是日本人把家里三间北屋就给点(着)了。
后来我父亲说,这个东西咱们家里要传下去吧,这是日本人侵占在咱们国家时,我和他们拼命的一个工具,我父亲说这个一定保存好,把它传下去。
我们见到了许双才的父亲许不止抵抗日本军的这件镐头,许双才说,原先镐头有个长长的把儿,时间久了,也只剩下了现在的样子,索性镐头保存完好。
许双才说,作为农民的父亲面对日本人勇敢无畏的样子一直激励着家人,其实,在他的父亲用镐头抵抗日本军侵略的1938年之前一年,他的哥哥就参军了,在那个年代里,抵抗侵略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许双才:(1554)他回家,穿了一个破大袄,他也不敢穿军装,背着个粪筐,但是他有个手枪我印象特别深,当时他在家睡了一晚上,(1640)那时候打日本是共同口号,我只是看见那个枪了,我就是好奇,但是当时我哥哥就说,日本人就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他说过这个话,我记得特别清楚。
1946年6月,许双林的哥哥许三林在河南魏奎府战斗中牺牲了。至今,哥哥打仗时使用过的水壶许双才也保存完好,和父亲的镐头一样,他不时的拿出来把这些故事讲给来博物馆参观的人们。
其实,除了自家人使用过的物品外,挂在博物馆内立屏上的军刀也格外吸引我们。
许双才:(我看见这里还有两把刀,这个刀又是谁的刀)这个上面都有日本天皇的年份,编号,都是千真万确的刀,这个是日本侵华的时候用的指挥刀,这个是日本一个军官的拐杖刀,这个是个红木的,这都是我们收藏的。
说到这两把日式军刀,许老的话语里多了份坚定,他说,这就是证据,是他们侵华的铁证。
如今,许双才的家庭博物馆“芳菲园”已经免费接待了两万多游客,在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中,许双才总是滔滔不绝地用他的乡音为来往人们讲解已经过去了将近80年的故事,他说故事和抗战精神一样,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许双才:(2348)我就是一个发扬光荣传统,正气正大光荣,孩子们都让他们当兵,外甥也让他们当兵,(为什么让他们当兵)我一定把我哥哥和我父亲的历史,一定不要忘记共产党,过艰苦生活,跟着共产党走,遵纪守法。
86岁的许老像一本历史书,为我们用乡音诵读着在我们身边发生过的抗战故事,在他的博物馆里,普通的干农活的工具也吐露着百姓们对抗日本人那种“拼了命”的决心。珍惜和传承是在采访许老时他说到最多的字眼,他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珍惜无数英烈用鲜血为我们换来的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传承正气发扬光大是我们中华儿女该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