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李保国】同事眼中的李保国

31.05.2016  06:04

     

      王志刚校长和李保国是大学同学,他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上大学时,李保国学习成绩就不错,当时我们去沧州、衡水等地搞林木资源调查,他经常中午不休息钻到地里搞调查,是辨别树种的能手。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常驻基地带学生实习,学生一批批的来,李保国晒得黝黑、穿着朴素,学生开始把他当成当地的农民,一上起课来,才觉得这位老师真有两把刷子。

  林学院杨敏生老师说,李保国大学时所学专业是蚕桑,可他后来却成为板栗、苹果、核桃、红树莓等果树的培育专家。一个人能把一种果树研究透已属不易,他却先后研究了好几种,还搞一个成一个,并且个个形成了产业。在杨敏生看来,李保国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接地气”,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

  李老师助手齐国辉说,李老师知道我怕冷,冬天出门前总是提醒多穿点衣服;知道我不吃辣椒,到基地出差时,总是叮嘱做饭时少放辣椒,吃饭时经常说“多吃点,你是干活的主力”;但在报成果时,他却把我们往前推,在荣誉面前从来不考虑自己。

  自2009年植保学院陆秀君教授加入李老师的课题组时,她发现李老师出门总带着保温壶,就问随行的齐国辉:“李老师出门都喝茶水吗?”从那她才知道原来李老师带的是胰导素。药壶是李老师出门必带的。在合作中发现,李老师治理果园病虫害有绝招,指导她往实践上靠,生物、化学的什么药好,哪个时期怎么使,弄成“防治历”。

  园艺学院张建光教授一直是李保国老师的课题合作伙伴,他说,我和李保国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一直都是好同事,好朋友,好兄弟。近些年来,我们同在一个课题组从事山区开发研究,相互交往较多。回想起我们共同度过的岁月,从内丘富岗到临城绿岭,从阜平黄连峪到平山葫芦峪,李保国教授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农民满腔热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行为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由于常年奔波于山区,李保国老师经常超负荷工作,致使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血管大面积狭窄,前些年不得不住进了医院。我深知他病情的严重性,也经常劝他多注意休息,但他总是从容面对一笑而过,转身又投入了紧张繁忙的工作。每当我看到他一天几次拿出注射器为自己注射的时候,我不禁眼眶湿润,感到非常的心酸,但又为拥有这样一位毅力坚韧、志向远大的同事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我清楚地记得:李保国教授离世前一天,我们还在一起为课题验收的工作忙碌。中午在石家庄分手的时候,我看到他面容憔悴,还由衷地叮嘱他一定要多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没曾想看似寻常的一次分手竟然成了永别。李教授带着对山区的牵挂和眷恋走了,但他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优秀品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作者:宣传部    师春祥    杨晓丽  编辑:宣传部 师春祥